【昵称】星小月
【书名】《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
【阅读时长】20分钟
【阅读内容】第三章第16—19节(页码131—155)
【阅读主题】:如何让你的文章更有说服力
三个问题
1. 如何在文章中避免传达虚假的事实?
答:写文章,虽然不是新闻题材,但就算是小说,也不能写出有悖公序良俗的虚假信息,这一点既是作者的道德底线,也是作为人的底线。所以在写文章时,只要学会从眼前所见的情境中提炼(提取)出“事实”,那么自己动笔时,就能写出不含虚假信息的、诚实的文章。
当然作为读者,辨认出“作者的主观判断”的能力,其实也是一种“防止受骗上当”的自我防御能力。
2. 如何加强文章的逻辑性?
答:写文章一定要有逻辑性,才能让读者读出意义所在,否则就是在浪费读者的时间。按照从“事实得出结论”的模式,就能为文章加强逻辑性。比如,可以先把事实写清楚,再讲一些道理,最后一定要附上结论,也就是读者最想知道的核心价值所在。
3. 在写文章中如何总结陈词?
答:“总而言之”四个字就能让读者知道,这以后的话是核心是精华。也就是说,“总而言之”、“归根结底”、“总之”等等这些带有总结性质的词汇后,作者就该把你的观点集中写出来了。
五个金句
1、辨认出“作者主观判断”的能力,其实也是一种“防止上当受骗”的自我防御能力。
2、只要学会从眼前所见的情境中提炼(提取)出“事实”,那么自己动笔时,就能写出不含虚假信息的、诚实的文章。
3、用“所以”导出的结论,能鲜明地反映出作者本人的意见和价值观。也就是说,这项训练还能起到认真审视自己的意见和价值观的作用。虽说训练的主要目标在于“加强写作能力”,但其实还隐含着“发现自我”的深层目标。
4、进行“总结别人话语的训练”时,并非只是随便概况就行,关键是要抓住话题的本质与核心。
5、运用比喻时,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比原来的事实更形象化。
【原文案例】
1、在进行如何分辨事实的写作时,有个例子令我印象深刻。就是如果看一个戴耳钉、染头发的高中男生时,如何从感官上判断这是个什么人问题。作者的意思是,光从外表信息判断此人就是个举止轻浮的人是不一定符合事实的。
我们在写作时,包括新闻稿也一样,一定要做到真实地传达信息,任何主观臆断的都不能成为结论。我认为,在写作时可以这么规避这个问题:那就是只陈述事实,可以就把眼前看到的写出来“耳朵打了很多洞,每个每个洞都戴着金属耳饰;头发染成金黄色(或其他颜色),发型也很另类”。我觉得这样写,便把判断交给了读者。
2、在如何总结对方谈话时,有个案例是说,一个已经转行的人向你倾诉转行后的感受时,可以按照作者的意思,只表达“哦,原来上门跑业务确实很辛苦啊。”等带有中性的回答,这是对说话者进行的总结。如果是提出观点并发表看法时,作者给出的另一个回答“你真傻,没经过慎重考虑就转行,所以才会落得这个下场!”也是合格的。毕竟写文章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观点不带有诽谤、侮辱等侵害他人权益,属于健康积极向上的我认为是可以的。
【今日读书感悟和收获】
随着阅读这本书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这本书很多东西不但适用于写作零基础的成年人,也同样适用于中小学生。无论写作什么问题,其实共性都是想通的。比如今天读到的关于运用比喻来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这其实也是学生写作的要点。比喻开朗的人,可以使用“阳光”、“像向日葵”等与太阳、积极、正能量相近的事物;说一个人忧郁,首先给人的视觉感官是一片灰色;说一个人勤奋,那首先要想到“勤劳的小蜜蜂”。
重拾写作,重新拾笔,对我来说既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反刍。人生在世,真的应该活到老,学到老,随时审视自己,审视周遭。很庆幸,在我决定回来的时候,也是我给孩子们带来一束新光的同时。我认为我现在看的这些写作的书籍,他们将来都能用得上。我现在划在书中的心灵感悟,有朝一日在他们读到时,应该也能和我产生共鸣。谢谢读书,谢谢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