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夏
无数次宜兴之行,每次都是行色匆匆,秀丽旖旎的风光未曾真心待过,想想也是一种遗憾吧。
这次不同,时间充裕,满心欢喜,寻壶去。
苏东坡曾有诗云:买田阳羡吾将老,从初只为溪山好。
列车穿过山,越过林,与湖泊同行,与山峦相应。
红黄绿交织的山林中,有秋花缠绵,有秋风吹拂。近处,湖水幽幽,深不见底,远处,山峦俊逸,卓尔不群。
时而,列车和山林比肩,时而,和白云招手。
已接近天际的日光,慢慢,一层淡似一层,远山已如黛,淡黄的光晕消失在云雾缭绕的慕色里。
宜兴到了。
一对合格的制壶人
这次来宜兴,目的很简单、纯粹,淘点生动、有趣还不失灵性的壶。大师的壶固然庄重、大气、有范,但是看久了也难免有点眼疲劳,那就来点民间艺人的壶吧。
不要小看了民间艺人,做了一辈子的壶,非常有心得,虽不能成为业内领军人物,但也绝对是行业中的翘楚。
王姐和蔡哥夫妇,一生在紫砂行业摸打滚爬,说起壶来还是两眼放光,就像在说自己的孩子,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王姐两鬓斑白,眼角已有些许的鱼尾纹,肤色白皙, 给人以质朴素简的感觉。年轻时的纤纤玉手已变得粗砺,不知道有多少单杯经过了她的手,有粗犷的紫砂泥变成质朴无华紫砂单杯,成了很多人手中的爱物。王姐质朴的个性成就了她的紫砂单杯,杯子简约、实用,耐看,每一款都经得起推敲,我知道,每个单杯里都融入她的情感,所谓有情,才有灵性;有情,才有了不菲的价值。
蔡哥,风趣幽默,真正的做壶才有几年的时间,以前天马行空的做一些创意壶,虽然也有卖点,但是这几年大众的审美标准越来越高 ,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几年的光阴,再加上王哥本身的灵性和技能功底,做出的壶流畅适度、神韵丰满、气质完美,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也就是意料之中了。
斜阳浅照的工作室,王哥在揣摩一把莲花壶,这正是我喜欢的,我愿意等,用这一下午的时光。
那个老旧的古董店
斜阳西下的宜兴城,围绕在一片金色的光晕里。吃过晚饭,走在宜兴的街头,总想着还落下点什么,是对紫砂物件的极度渴求?还是精神世界的无法触及的高度?我不得。
人流匆匆忙忙,车流熙熙攘攘,给这个精而美的深秋小城带来张扬的活力。
临街,一个墙面斑驳的小店。低矮的花墙还有盛开的花朵。
它吸引了我,或许我要的答案就在里面。
静谧柔和的灯光下,憨厚的老板,羞涩的小妹,也变得温暖起来。
一排排低矮的柜子,一个个老旧的物件,年代感瞬间扑面而来。玲珑剔透的琉璃杯、千奇百态的根雕、古朴雅致的紫砂物件在灯光下泛着幽幽的光芒。
老板热情的声音传过来,来,喝杯茶吧!
丝丝缕缕的失落在心底蔓延,念念不忘的千利休的绿釉茶盒没有出现在视线里。
茶桌上老白茶泡的刚刚好,滋味醇厚,甘甜如怡,对面的博古架上用琳琅满目也不为过。一对花瓶让我屏住了呼吸。
梅花鲜活,刀工精准,白雪弥漫中,似有暗香飘过。
“这只花瓶怎么卖”?
老板笑而不答,眼光中有赞许。
小妹忙拿出一碟梅花茶托让我把玩,虽非绝品,但亦不是俗物。但怎么没有心动?
眼中一旦有了心怡之物,其它已经失去光芒。
老板似看出我的心思,说,只是不巧,花瓶已经卖了。
心中虽有遗憾,但对买家很是佩服。天下还有如我一样的女子,钟情于梅花的鲜活,惊叹于鬼斧神工的雕琢。
好物件不常有,跟随了有缘人,我觉得也是物有所值了。
地摊老人的真性情
第三天,依旧在紫砂市场里探寻壶型、花色、质地好的壶。说实话,在紫砂行业也已经20余年,一眼看中的东西基本都是质地不错的。市场上鱼龙混杂,赝品比比皆是,要想淘中好壶,真的还需要一双慧眼。
走走停停,已是接近中午,心中渐生失望。
去吃午饭吧!
来宜兴这么多回,宜兴的特色小吃还是没吃够,茭利的银鱼、和桥的豆腐干、张渚的笋干还有那鲜香味美的桂花百合羹。
正寻得一雅致小店,拐角处,一位清矍的老人临街而坐,地面上摆着一地的紫砂壶,出于好奇心,看看吧!
一把僧帽壶,造型流畅,朴雅坚致,匠心独韵,妙不可思,像极了顾景舟大师的风范,难道遇到宝了?
见我拿着这把壶出神,老人没有说话,只是微笑。
“壶与有缘人,适金即可,如无缘分,百金不换”。
再细看,又与顾大师有微微不同,见我疑惑间,老人道出原委。
原来老人与顾景舟有一段渊源,这把壶就是大师亲自指导制成的壶。
与其它壶混在一起,明眼人看中就是缘分了,没有眼缘,不卖则已。
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
拿好这把壶,心中竟有一种满足感。
感念自己的执着,还是感念老人的情怀?
我想,都有吧!
留恋于宜兴这座小城,不仅仅是她名扬海内外的紫砂,更有她独特气质的神韵。
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绿洲,竹的海洋,质朴的宜兴人。
哪一样都让会你着迷,让你流连忘返。
宜兴的秋,在庭前舍后、在寻常苍陌中。
宜兴的秋,缱绻在群山层林、夕阳西下里。
生活在一个城市,城市的每一个瞬间都会成为我们过往的纹路,这个纹路,会搭着十里春风,跨过四海八方,融化在你的血液里,刻进你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