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十分出色的人。
尽管长辈们对他寄予了厚望,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位读书人,以后能为曾家光宗耀祖。
但非常遗憾,曾国藩直到四岁时,仍然没有任何能够光大门庭的迹象。甚至可以说,他的表现让家人很是失望。
01 曾家笨小孩
与那些天资聪颖的孩子相比,曾国藩只是一个极其平常的孩子。如果单纯从记忆力高低来评判智商,那曾国藩就是个如假包换的笨小孩。
再往好点说,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智力中等的普通人。换句话说,他不具备一个伟人应该具备的聪明潜质。
曾国藩不是天才,没有强大的记忆力,没有举一反三的领悟力,更没有那股人见人爱的聪明劲。
那些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倒背如流等形容学习天才的词语,似乎都与他无缘。
而他有的只是与他的年纪极不相符的端重样貌,以及从来都未哭过的不可思议。
这让曾家的长辈们无可奈何,也无能为力。
02 小偷的无奈
关于曾国藩愚笨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的一个传说是这样的。
某年酷夏最热的一天,一个小偷钻进了曾国藩的卧室,想找到一些值钱的贵重物品。
正当他收获颇丰想要离开时,一个小孩夹着书本回到了卧室,这个小孩就是曾国藩。
小偷见无处可逃,只好钻进床底躲了起来,准备见机行事。
当时天色已晚,很多人都已经睡着了。可曾国藩却挑灯诵书,丝毫没有一点睡觉的意思。
更要命的是,一篇很短的文章,他读了两个时辰都没有背诵下来。
小偷在床底热得浑身发汗,加上神经高度紧张,差点晕厥过去。
又一个时辰过去了,曾国藩还在那里磕磕巴巴地读着,甚至把文章背诵得缺斤短两,丢东落西。
小偷忍无可忍,从床底下滚了出来,拍拍身上的尘土,然后站在那里大声地朗诵起来,行云流水,势如破竹。
曾国藩刚开始看到床底下突然钻出个人来,大吃一惊。而当对方流利地把文章背诵出来后,他更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小偷以一种恨铁不成钢的语气,拍拍他的脑袋说:“孩子,就你这脑袋,别读书了,种地吧。”说完,小偷扬长而去,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曾国藩望着小偷的背影,愣了一会儿,然后又拿起书,摇头晃脑地背诵起来。
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曾国藩年少时夜里挑灯背书,恰逢小偷光顾他家,那小偷隐于梁上,想等小国藩背完书后好下手。
哪知一篇文章,曾国藩反反复复背了很多遍,仍然磕磕绊绊背不下来。
那小偷等得腿都麻了,心也焦了,实在等不下去,就生气地从梁上跳下来,将那篇文章当着曾国藩的面流利地背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不管是哪个版本,不管小偷是藏在床底还是在梁上,也不管这个故事是不是真的,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小时候的确很笨,但他读书时却有一股韧劲。
这一点,得益于父亲曾麟书对他的影响。当然,这也注定了曾国藩在科举道路上不会走得太过顺利。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03 天才出自勤奋
人生在世,天才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资质平庸之辈。但这并不证明资质平庸之人就不能做出旷世的伟业,因为世界上还有一个词叫“勤能补拙”,它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一个人先天不足,完全可以靠后天努力去弥补,而“勤奋”就是诀窍。
也许,曾家人也注意到了曾国藩的先天不足,所以拼命地为他去补足缺陷。
在他的家人,特别是他父亲曾麟书的严格管教下,曾国藩的勤奋令人生畏。
从开始认字开始,曾国藩就经常在睡梦中被父亲叫醒,背诵四书五经。经常是一遍不成就十遍,十遍不成就百遍,百遍不成就千遍,直到能够完整地背诵下来为止。
后来他的父亲不再充当他的闹铃,他就自己制作闹铃。
他在床边放个铜盆,铜盆上用一根绳拴了个秤砣,把燃着的香用绳子系在秤砣拴着的绳上。十字交叉插在这里,香在那里点燃,当点到这根绳子的时候,把绳子燃断……
于是,他就这样被叫醒,黎明即起,开始读书。
读书必定是一件苦差事,如果你觉得不苦,要么你是天才,过目不忘,要么就是你没有用心去读,亦或者你读的书肯定有问题。
人的天性本来就是趋甜避苦,趋利避害,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读书是一件特别考验意志的事情。
曾国藩意志力极其顽强,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
他非常厌恶“懦弱无刚”的人,所以也绝不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
他十分讨厌“胸无大志”的人,所以给自己立下宏图大志,想成为一代圣人。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目标,有了这种志向,才使得他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不断迈进。
无论流过多少泪,无论洒下多少汗,他都一如既往,慎终如始,最终成就了光辉灿烂的人生,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