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黄衫旧事(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5277101/
以前读唐代历史的时候,少不了要提到长孙皇后如何贤惠,劝阻了唐太宗不生魏征的气。
上尝罢朝,怒曰:“会须杀此田舍翁。”后问为谁,上曰:“魏征每廷辱我。”后退,具朝服立于庭,上惊问其故。后曰:“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故也,妾敢不贺!”上乃悦。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领袖英明那么部下正直,现在魏征之所以正直,正由于陛下的英明,我哪里敢不祝贺! ”,先夸陛下英明所以才会有这样的部下。那么既然是陛下的英明才会他今日的作为,怎么能说生气呢?自然是庆祝都是来不及的。
《资治通鉴》中的魏文侯也被这样的套路过了一把。
使乐羊伐中山,克之;以封其子击。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在乐羊成功攻打下中山国之后,魏文侯将这块土地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某天,他问自己的臣子们:“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呢?”大家都顺着魏文侯想要的答案回答说:“您是仁德的君主!”,这个时候任座偏偏唱反调,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被质疑的魏文侯很生气,任座一看形势不好就开溜了。这个时候魏文侯再次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何以知道?”回答说:“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大喜,派翟璜去追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
其实这里魏文侯的行为是一个自我证实的行为,既然大家都说我是仁德的君主,那么面对任座的直言,自然是不能生气,还需要将其追回,奉为上宾。如果这个时候,魏文侯依旧是勃然大怒,要下令抓了任座并且惩罚他的话,行为与被认可的所谓仁德之君就相互违背了,也与魏文侯一直想要营造的个人形象不符合。所以,不管怎么样,任座都不会有杀身之祸。
将这种对于个人的认识观点植入到头脑中,这样此人就会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各种证据来自我证实:“噢,我就是这样的人”。
自我验证理论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理论,由William B. Swann提出,该理论主张一旦人们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自我观念。
这个原理被广泛可见在于人们信仰的各类星座。比如一个人是处女座的,就自我认为自己肯定是无法不爱干净的人,肯定是有强迫症的。如果是天蝎座的,就会自我证实自己是个腹黑,爱记仇的人。人都是这样围绕着关于自己的相关观念,来寻求各类相应的证据进行自我证实的。
因此,知晓了这么一个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在心理学上有很多案例,是与此相关的。
比如在开学的时候,将学生们随机分为好班和差班。后面就会发现这些学生真的朝着好和坏的不同方向发展了。这个其实也是自我证实或者说是自我暗示在发挥作用。
那么,除去在劝人的时候,在其他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先通过给对方戴高帽,促使其后面的行为去不断证实自己的确拥有这个长处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