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段情啊
唱拨拉诸公听啊
诸公各位静呀心静静呀
让我来唱一支秦淮景呀
细细呀 道来
唱给诸公听呀
秦淮缓缓流呀
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
瞻园里 堂阔宇深呀.
——秦淮景
提起这个电影,玉墨带领姐妹们唱曲儿的画面突然涌入脑海。世间的美有千千万,在国破家亡的那场灰色硝烟里,她们虽一改往日雍容华贵,身着清一色学生服,却依旧美到孤傲妖娆。
1937年12月13日,天空无泪。悲到尽头,却也能挤出几缕苦笑来。
日军铁骑自北一路践踏而来,山河破碎,百姓浮沉。国军因侧翼遭袭,淞沪一战彻底溃败。战火自大都会上海一路席卷向南,直指南京。
溃败之师丢盔弃甲,只怜我那几十万无法自保的民众,忧心忡忡地滞留在所谓的“国际安全区”,怀揣着侵略者会放下手中的屠刀遵守国际道义的美梦,不自醒,亦不愿自醒。
果不出所料,他们等来的,是一段充斥着血腥味的历史。
机枪、刺刀、活埋、汽油、炸药……他们穷尽自己的些末智慧于屠戮的方式上。金陵古城的土地应是第一回像是这样,被翻犁了一遍又一遍,却只是为了掩埋那些无辜的国人。尸体身下的鲜血汩汩而流,石头矶的滔滔江水为之染红。安全区也无济于事,兽欲盈脑的日本士兵完全不顾任何道义与规则,冲进了安全区便开始杀戮与奸淫。
书娟的眼睛单纯的没有一点杂质。即使书娟看到了妓女们翻墙进入教堂,看到了李教官之死,看到了约翰和玉墨在大厅的多次谈话。
仿佛外界的硝烟与之无关。我又多希望真的与之无关。
电影译名《The Flowers of War》,有直译为“城沦之花”,一群妓女,一群女学生,一个假神父,一个老兵。不想干的几类人,挣扎。
通篇概括起来极为简单,一群妓女和一群学生躲在教堂,日军要抓学生去“庆功”,妓女们挺身而出,代替了学生,商女尤知亡国恨,隔江绝唱《秦淮景》。
开场便是熟悉的金陵方言。是那座纸醉金迷,纵使沉沦仍是高贵冷艳的金陵旧城。
女学生和教父跻身于教堂,仿佛遁入一方净土。
与此同时,在硝烟四起,乱石碎瓦的黑白帷幕下,十四位风情万种,艳光四射,虽身处动乱仍旗袍不乱的妩媚女子,体态妖娆,步履摇曳的走进了教堂。这是一种狂放恣肆的野性之美,盛开于纷飞战火中,美不胜收。强烈视觉冲击,顿时感觉胭脂味铺面而来。
哥特彩色玻璃的教堂布局同样也造成了色彩冲击,使死亡更趋于黑暗。
一群拼死挣扎着的人们,举着某种艳丽、华丽、浓丽的元素,从被压抑被迫害的环境里往外猛冲。
有缺陷的男主角,纯粹只是为了钱才去教堂,带着点痞子气的他,在杀戮里清醒,从假扮神父到真的肩负起神父的职责保卫学生。人是会进步的,好在责任感可以苏醒起来。
而妓女与女学生间的冲突,更是故事的一大主线。“姑奶奶倒要看看你是哪里比我干净!”互相看不顺眼,从住所争到厕所。但随着战争的恐怖气息不断压进,她们终是走到了一起,齐心协力,自然而然。
电影善于塑造传奇,在战场上更是如此。佟大为所饰演的国军战士们用身体来抵挡坦克,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中殊死拼搏。佟大为最后一个人面对着几十位日本士兵的血性战斗,民族魂屹立不倒,生生世世。
秦淮头牌玉墨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水蛇般的腰肢里满是王朝末世的魅力,非常值得一提。“婊子无情,窑姐无义,终究是世间最低贱的下九流。”可有谁能知道她们背后的痛楚。十三岁前她也是个安静纯良的闺中少女,还接受着传统正规的西方教育。本该成为明珠,却因动乱变故而堕落红尘。乱世佳人的百转柔肠刻画的淋漓尽致,秦淮商女的风姿展露无遗。
“我们替你们去,替姐姐好好活。”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究其原因,除了人性中善的一部分压倒了恐惧,更多的兴许是虽沦落风尘,尝尽世间疾苦,骨子里的侠义却没变,一直没变。
人性的璀璨令人欣慰,更令人敬仰。
这个笔墨浓重的故事,这些各种姿态下绽放的美,在战争的残酷反衬下,显得格外崇高。
堪怜脂粉真君子,敢笑须眉不丈夫。
金陵女人,花开荼靡花事了,自成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