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在互联网消费的浪潮中,外卖已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忙碌的上班族,还是慵懒的周末宅家者,动动手指便能享受美食上门的便捷。今天,我才发现,外卖的到店自提服务也设置了起送价,只有达到一定金额才能下单,这是为何?
从消费者的直观感受出发,到店自提本应是一种更为灵活、便捷的选择,消费者放弃配送服务,亲自前往商家取餐,理应在消费金额上拥有更大的自主性。毕竟,自提避免了配送环节的人力、物力成本,按照常理,商家似乎没有理由再设置起送价门槛。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我只是想购买一碗6元钱的粥,却发现自提也需要达到商家设定的20元起送价,无奈之下,只能被迫添加一些并不十分想吃的商品,这不仅造成了经济上的额外支出,也可能导致食物的浪费。
那么,外卖商家为何要设置这样的门槛呢?从商家的角度来看,设置起送价有着多方面的考量。一方面,虽然自提省去了配送成本,但商家运营仍有其他诸多成本,如食材采购、店铺租金、员工工资等。若每单消费金额过低,商家可能难以覆盖这些成本,甚至可能出现亏损。以一家小型快餐店为例,假设一份餐品的利润为5元,若每单消费金额仅为10元,除去食材、人力等成本,商家几乎无利可图。因此,设置起送价可以确保商家在每一笔订单中都能获得一定的利润,维持店铺的正常运营。另一方面,设置起送价也有助于商家提高运营效率。较低金额的订单可能会增加商家的接单、备餐频率,却无法带来相应的利润增长,合理的起送价能够筛选出更有价值的订单,让商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服务优质订单上。
然而,这一做法是否合规,合乎相关要求呢?在法律法规层面,目前并没有明确针对外卖到店自提起送价的具体规定。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有权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从这个角度来看,商家设置起送价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若商家未能在显著位置明确告知消费者起送价规则,还可能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根据《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网络商品经营者、有关服务经营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消费者出具发票等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征得消费者同意的,可以以电子化形式出具。商家在设置起送价时,也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交易规则的合理性。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看,外卖其平台规则对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到店自提起送价设置不合理,可能会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对于一些小型商家而言,过高的起送价可能会导致部分消费者流失,而大型商家则可能凭借品牌和价格优势,通过设置相对较低的起送价吸引更多消费者,进一步加剧市场的两极分化。
外卖到店自提设置起送价这一现象,既涉及商家的经营策略,也关乎消费者的权益和市场的公平竞争。虽然目前在合规性方面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法律法规的完善,这一问题有望得到更加合理的解决。希望在未来,外卖平台以及商家应更加注重消费者的需求,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知情权,通过合理的规则设置,实现商家、消费者和平台的三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