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寒意料峭,室内,温暖如诗。因一份对教育的执着与热爱,我们如约而至,共赴一场教学的饕餮盛宴——陈建先教授《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这样上》。
陈教授从二个方面为我们作了分享:
1、共同回顾从文革时期到现在,语文的发展变化。文革时期语文成为政治斗争的附庸品,改革开放为了适应时代需求,教育司提出了素质教育,注重双基的培养,注重语言文字的掌握与运用,双基训练着火入魔,内容与文本高度脱节的遣词造句,使语文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缺少人文情怀,曾有专家发出《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呼喊!2011年新课程标准诞生,新课标指出语文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坚守语文的价值取向:综合性——听说读写综合运用,重视语言建构的输入与输出。陈老师从美国教育家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理论》到加拿大语文大师思万的《语言输出假说理论》,从理论到课堂,为一线老师指明了语文教学的方向。
2、怎样教才能达到听说读写?
陈老师为我们讲了具体做法:334实践策略
搭建三个平台:抓文本语言的亮点,一篇文章精彩的部分很少,老师要抓住精华的语言重锤猛敲:当学生不用表达时,可引导学生以文本中寻找,学生找出后适吋表扬,一步步引导学生自由生发个性化语言。寻文本语言的空白点,课文中的省略号、概括性强的句子都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找文本语言和学生情感的撞击点,文中总会有一句话是学生情感的爆发点。
三个层次:注意文字运用的梯度——机械运用,灵活运用,自由生发个性化语言。
四个目标: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语言,留下方法。
陈教授的讲座结束了,老师们还意犹未尽,回想各自语文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感觉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太多太多,与中国教育的至高点相差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