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认识分享会

会议是组织协作的重要形式,而分享会则是其中一种能够极大促进个人成长的宝贵机会。许多经验表明,善用分享会,能让我们收获颇丰。因此我想探讨一下我思维上的转变:我是如何从极度畏惧分享,到主动寻找方法克服焦虑,并最终发现其背后巨大价值的。

第一阶段:直面挑战——分享会前的焦虑与挣扎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开分享会”对我而言是一项艰巨的挑战,甚至是一种痛苦。每次接到任务,我都会提前两三周陷入焦虑。这种感觉,仿佛是要将自己最薄弱、最不自信的一面公之于众。

这种焦虑主要源于以下几点:

        对表达能力的不自信:我深知表达是我的短板,潜意识里给自己设定了“无法在众人面前长时间清晰表达”的限制,因此本能地想要逃避。

        过高的自我期望:总希望自己能呈现一场完美的分享,但又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当前的能力难以企及,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加剧了我的挫败感。

        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听众的评判,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别人会怎么想我”,而不是分享的内容本身。

当这些思绪在大脑中变得模糊而混乱时,恐惧便被无限放大,让我感到无从下手,只想逃避。

第二阶段:寻求突破——从改变自我开始

我意识到,分享会这项任务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我无法改变它,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我不能放任这种逃避心态,必须跳出舒适区,寻求突破。

最近读的《认知觉醒》给了我极大的启发。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恐惧源于未知。当你害怕某件事时,往往是因为你没有看清它,在脑海中把它想象得过于困难。

这个想法点醒了我,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直面”,即把模糊的恐惧清晰化。我开始采取以下三个步骤:

        剖析恐惧的根源:我不再笼统地害怕“开会”,而是具体地问自己:我到底在怕什么?是怕讲错内容,怕被提问,还是怕场面尴尬?当我把这些可能性一一列出并准备预案后,那团模糊的恐惧就具体化成了几个可以解决的问题。

        降低心理预期:我告诉自己,这次分享的目标不是“惊艳全场”,而是“把核心观点讲清楚”。这个简单的转变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心理负担,让我可以更轻松地上场。

        转移注意力的焦点:我刻意将注意力从“听众的反应”转移到“我的分享内容”上。我开始专注于如何把知识点讲得更有条理、更有趣,而不是去揣测别人的眼神和想法。当我沉浸在内容本身时,紧张感便自然消退了。

通过直面问题、调整预期和转移焦点,我逐渐掌控了局面,分享会也因此变得顺利起来。

第三阶段:拥抱收获——分享会带来的多重益处

当我克服了心理障碍后,我发现每一次分享会都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成长机会,它能带来诸多好处:

        深化知识理解,提升学习能力:为了向别人清晰地讲解一个知识点,你必须强迫自己把它的来龙去脉、所有细节都琢磨透彻。这种“以教为学”的输出式学习,远比日常的被动输入更深刻、更高效。这个过程锻炼出的探索和钻研能力,完全可以运用到日常学习中。

        锻炼沟通与表达能力:分享会是提升公开表达能力最直接的训练场。每一次准备和分享,都是一次逻辑梳理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实战演练。

        开拓视野,激发思考:在分享会上,你能听到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的见解和思考方式。这不仅能让你吸收新知识,更能让你跳出自己的思维局限,学会从多角度看问题。将自身与外界连接起来,多听、多学、多思考,才能不断进步。

总结来说,分享会就像一面镜子,既能照出我们的不足,也为我们提供了成长的路径。当我们不再逃避,而是选择直面并解决问题时,原本的痛苦和挑战,终将转化为能力与自信的基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