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诚然!
最近遇到一件小事,发在朋友圈,引起了圈友们的热烈讨论。让我们先从这件小事说起吧:
“某日在机场安检,见前面一衣着得体讲究的中年男人过安检时忘记解下皮带。经提醒后,他解下皮带,却懒得走下安检台,而是将皮带直接扔给安检门另一侧的安检小男生。
小安检接住了皮带,却被重重的皮带扣砸到了手。他喃喃小声抱怨了两句,而中年男人却用一种极具威严的眼神怒视小安检,仿佛在说:“How dare you!”。
那眼神实在太锐利,令我印象深刻。我不禁猜想拥有这样眼神的他,或许职场/生意场得意,多年打拼,赢了自己,赢了对手,也算得一个人生赢家了吧。可是练就了这样一身强大的气场和能杀死人的眼神,他失去了什么呢?或者说,这厚重的盔甲和面具下面,还剩下什么呢?”
以下是圈友们的各种观点,我略微整理,分享与大家:
关于“谦卑”与“高手”
Jane: 真正的高手一定是谦卑的,因为站的越高,看的越远,越知道个体的微不足道。
L君: 但是现下中国并不买真正谦卑高手的帐,你谦卑他就真以为你低下。如同那个保安,如果该中年人不是衣冠楚楚盛气凌人,保安会不会反过来欺凌他。
Z君:一般这种人反而是一路“受虐”成长起来的
Jane:逆境也能生出谦卑,顺境也能滋生虚妄。我觉得个体的因素更多。但是如果这是普遍现象的话,那就要反思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了。
Q君:真正谦卑的高手是不需要,也不在乎别人是否买他的账的,谦卑不代表自卑。
Y君:真正的高手其实也不在乎别人是否认为他是高手。强者的特征之一应该是只怼更强者。
关于“成功”与“修养”
C君:整个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单一,侧面造成追求成功时候忽略或者放弃其他所有,而忽略的东西越多心态也变得越微妙。
R君:修养和价值观是自己的。有人一心想做谦谦君子,也有人欺软怕硬得理不饶人,恼怒吗,没甚必要——人间不值得。
在诸君各抒己见的时候,我又读到了一篇关于一位伟大的科学家,Richard Feynman(费曼) 的小文。我读过一些关于他的传记包括他的自传,对他有一些了解。费曼在我看来是一个“纯粹”的人,他的纯粹体现在他用一生坚持了一种叫做“初心”的东西。
从他儿时的机灵活泼,从他对妻子忠贞不渝的爱,从他在学术上的严谨与创新,从他在战后对朝永振一郎的帮助,从他在调查挑战者号失事原因时的勇敢和坚持,从他对艺术的热爱和不拘一格,从他对诺贝尔奖(以及所谓荣誉和权威)的不屑,从他以一代宗师的身份给大一新生写下《物理学入门》的谆谆教诲......我们都能清晰的看到,他用一生呵护着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纯粹”的人,他的眼神是什么样子的,
仿佛是老天知道我近期想写一篇“眼神和初心”的文章,前几日,我又遇到几双让我难以忘怀的眼神。
我的一个“朋友”前几日晒了她在国外某一个地方打猎的照片。我很难相信,学医出身的她会享受这种杀戮的过程。看着照片中她那双不大的眼睛里露出的一抹猩红,和地上躺着的被猎杀的猎物们圆圆的眼睛里空洞的黑白分明,我感到一阵阵的寒意。于是我在朋友圈中发问:
打猎,非为生存,而是以杀生为乐。
诸君怎么看?
而这一轮的讨论中,我的两位teenager的小友的观点颇有意味,分享如下:
A君: 我认为,任何难得一做的事,包括最原始的,都可以取乐--这让我想起了汤姆粉刷匠那篇选文
Jane: 那请你回答我,我们有什么权力随意剥夺另一个生灵的生命?
S君: 人性是由兽性和神性揉杂形成的,只可惜打猎者们顺应了他们最狂野、最原始、最畸形的兽性!
A君: 强者有支配弱者的权利。猫也会玩弄他的猎物至害怕而死,可是人类以一个高等生物自居就有了道德这种东西,我认为是它(道德)告诉我们在文明人类社会里这种滥杀的行为一般是不被认同的。
A君: 我感觉我这回答的不是很恰当!请见谅!因为我也是在人类社会当中的。在我看来,满足生活需求的前提下确实不应该杀生。不过这个(生活需求的)界限就很尴尬了!
S君: 嗯!换个角度,as the saying goes, “You can't play God without being acquainted with the devil. ”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我认为有了残忍残暴的行为,才能让我们看到这些丑陋的恶习。所以这就有了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批判,甚至厌恶!就像A君说的那样,食物都有界限,但界限也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而分明的。
我的成人朋友们还提出了很多别的观点或者疑问,比如“在法律的范围内一切都是OK的”;再比如“老鼠蚊子除四害算不算杀戮”,更有智者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句:“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落幕”!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分享了。作为总结,我想从一个众所周知数学概念开始来引出我的观点和思考:
这个数学概念叫做“坐标系”。说起坐标系,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笛卡尔发明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这可能是伴随我们整个中学生涯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给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借助坐标系我们可以使几何/函数的量化标准化,从而使得运算更加简洁明了。
然而坐标系就只有一种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即便是笛卡尔本人,都使用过各种坐标系。而从古希腊开始直至后来伟大相对论,各种不同的坐标系在不同的研究中各自“大显神通”。而我们知道,一个函数在不同的坐标系中可能体现出不同的形态,而同一个形态在不同的坐标系中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函数。
类比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中的“维度”相之于数学更加纷繁芜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生活环境,人生目标......这一条条的“坐标轴”,和一个个不同的“原点”,交织成无穷多张的“多维”社会时空,我们迷失在其中,时而表意不清陷入诡辩,时而不知所向行事极端。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经历过无奈,迷茫,愤怒,沮丧,甚至暴虐,厌世等极端的负面情绪,失了“初心”。
那么有没有一个“绝对”的“原点”,一个“普适”的“坐标系”呢?我个人认为,佛学或许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
佛家有一种说法叫做“内观”,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发心”,这两样衡量标准都是“向内的”。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坐标系”的选择方法。当我们看清楚“色声香味触法”乃至“受想行识”皆为“空”的时候,当我们明辨自己内心的“颠嗔痴”而开始“内观”的时候,那个叫“发心”的原点就会清晰的浮现出来。你的发心是善还是恶,是本能还是虚妄,是执着还是释然,不同的原点,不同的坐标系,便会帮我们演化出不同的人生轨迹。
愿我们都能守住自己“真善美”的初心,一如初生的孩童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将“干净纯粹”这个函数写完一生,不变形,不走样,莫失莫忘。
才疏学浅,见识浅薄,但望抛砖引玉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