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
苏轼是我最崇拜的古代文人,没有之一。年轻的时候,最喜欢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现在,最喜欢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昨天看名师好友的博客,看到雪儿的《我喜欢的小日子》,文中引用苏轼《浣溪沙》“人间有味是清欢”,便深深的喜欢上了这充满哲理的诗句。
“人间有味是清欢”。何谓“清欢”?在苏轼《浣溪沙》词中,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就是“清欢”。雪儿所喜欢的小日子,虽说不必归隐山林,却也远离名利欲望,只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文字里,陶醉其中。这种日子,逍遥自在,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味道,虽没有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也因“心远”而“地自偏”,无烦无恼,无忧无愁。
当然,我赞赏“清欢”,未必要一定远离城市走进山林、拒食人间烟火。而是要面对社会人生,少一些炒作的热闹,多做一些尽心的实事;少一些虚伪的笑脸,多一些坦然的真诚。得意时不“尽欢”,失意时不丧气。进则能廉洁自律,知足常乐;退则能不忘忧国,与民同乐。即使是“清欢”的倡导者苏轼,当年也并没有完全走进山林忘却人间。他虽遭受打击排挤,然而为官一任,仍造福一方。无论是在黄州、密州还是杭州,甚至晚年被贬到海南岛,苏轼都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了福祉。他这种境界,远高于陶渊明的消极避世,这也是我之所以崇拜苏轼的主要原因。他的这种“清欢”,确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日常生活中,心中的欢悦,越是淡然,越是长久。夫妻之间,每日柴米油盐相守,日子像白开水一样淌过。可是,最终能让你回味的,却依然是这相濡以沫的柴米生活。反而是有些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甜言蜜语,这些看上去轰轰烈烈的东西,如昙花一现,如烟花一绽,一忽儿便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
作为老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不因整个社会的浮躁而守住心灵的宁静,能够享受生活的快乐?我想,应该像苏轼那样保持内心的清醒和清明。不追求不应该属于自己的金钱物质享受,不把学生当做赚钱的机器,安心、静心享受学生在自己指导帮助下成长的快乐。工作的同时,可以看看书,写写字,跑跑步,打打球,种种菜,不为名利困扰,不为仕途烦忧,生活轻松惬意,岂不美哉乐哉!
人间有味是清欢,喜欢这样的诗句,向往这样的人生境界。谢谢雪儿,谢谢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