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是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浣溪沙》

       苏轼是我最崇拜的古代文人,没有之一。年轻的时候,最喜欢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现在,最喜欢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昨天看名师好友的博客,看到雪儿的《我喜欢的小日子》,文中引用苏轼《浣溪沙》“人间有味是清欢”,便深深的喜欢上了这充满哲理的诗句。

       “人间有味是清欢”。何谓“清欢”?在苏轼《浣溪沙》词中,远离喧嚣的城市,远离官场的争斗,忘却名利欲望,走进山林,感受农家素朴的清茶淡饭生活,这就是“清欢”。雪儿所喜欢的小日子,虽说不必归隐山林,却也远离名利欲望,只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文字里,陶醉其中。这种日子,逍遥自在,颇有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味道,虽没有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也因“心远”而“地自偏”,无烦无恼,无忧无愁。

       当然,我赞赏“清欢”,未必要一定远离城市走进山林、拒食人间烟火。而是要面对社会人生,少一些炒作的热闹,多做一些尽心的实事;少一些虚伪的笑脸,多一些坦然的真诚。得意时不“尽欢”,失意时不丧气。进则能廉洁自律,知足常乐;退则能不忘忧国,与民同乐。即使是“清欢”的倡导者苏轼,当年也并没有完全走进山林忘却人间。他虽遭受打击排挤,然而为官一任,仍造福一方。无论是在黄州、密州还是杭州,甚至晚年被贬到海南岛,苏轼都给当地老百姓留下了福祉。他这种境界,远高于陶渊明的消极避世,这也是我之所以崇拜苏轼的主要原因。他的这种“清欢”,确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

       日常生活中,心中的欢悦,越是淡然,越是长久。夫妻之间,每日柴米油盐相守,日子像白开水一样淌过。可是,最终能让你回味的,却依然是这相濡以沫的柴米生活。反而是有些花前月下,海誓山盟,甜言蜜语,这些看上去轰轰烈烈的东西,如昙花一现,如烟花一绽,一忽儿便淹没在时间的长河里。

       作为老师,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如何不因整个社会的浮躁而守住心灵的宁静,能够享受生活的快乐?我想,应该像苏轼那样保持内心的清醒和清明。不追求不应该属于自己的金钱物质享受,不把学生当做赚钱的机器,安心、静心享受学生在自己指导帮助下成长的快乐。工作的同时,可以看看书,写写字,跑跑步,打打球,种种菜,不为名利困扰,不为仕途烦忧,生活轻松惬意,岂不美哉乐哉!

       人间有味是清欢,喜欢这样的诗句,向往这样的人生境界。谢谢雪儿,谢谢苏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很多时候,讨厌或者不喜欢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就像林清欢对陶然,有一种莫名的不喜欢。 清欢在九月进入大学。 “爸...
    湖蓝和月白阅读 838评论 0 6
  • 初秋的阳光,还留有些暖的味道,漫洒在桌前,柔和静美;静谧的时光下,那盆仙人山,青绿中,好些耀眼,这变幻的季节,似乎...
    梁右阅读 275评论 0 0
  • 人世间最有滋味,最值得在日后留念的事情往往不会是那些表面排场大但实际空洞无味之事,而是一些清馨淡雅的事情。比如一个...
    lavenda123阅读 1,054评论 0 3
  •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林清玄的一本散文集的名字,而它最初是出自苏东坡的一首诗: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
    行者马丢丢阅读 1,216评论 6 8
  • 在高中的时候听过高晓松的一句话“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当时就被这句话圈粉了,也没想到什么可以...
    简初Hermione阅读 1,501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