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共三篇:第一篇《劝退》;第二篇《行业&就业》;第三篇保密。敬请期待。
转眼间进入交大已经两年了,也是时候停止对大学的失望,停止犬儒式的反抗,停止像条偶尔诈尸的咸鱼一样……认真思考接下来的路了。本文首先写给自己,其次给我的父母,最后请诸位同学多多指教。
学术&出国
从大环境上看,压力大,待遇低,脱发,抑郁,真的不仅仅是玩梗而已。即便不怕苦不怕累(大多数课题对智商其实没有太大要求),科研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也依赖时机或者说运气,好的实验室牛逼的导师未必能让你飞黄腾达,但坏的实验室和恶心的导师绝对能让你欲仙欲死。好比你盖了两年的房子即将完工,突然有人跑出来说你地基打错了,必须全部重建,不然就滚蛋,这时候的无奈与落寞,又有多少人顶得住呢?
如果没有真正的热爱,或者怀着追求真理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或许真的很难坚持下去,顶多不过是在煎熬之中等待着遥不可及的黎明。此前我还想过写一篇《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现在看来是无限延期了,但韦伯的原作依然十分精彩(现在重译了一本叫《科学作为天职》,一篇演讲,不长,不难),他从德国大学的弊病切入,言辞恳切,犹言今日之中国。此外关于科学研究的「意义」的探讨,也做了尽可能的努力。
就我个人而言,在思辨上和实践上都难以使我选择这条道路。
1.要做就做最好。若要搞科研,必须出国,中国的科研环境学术水平等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和美国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因此搞学术必须出国,且念phd。
2.念phd五年的时间成本必须考虑,运气不好念个八九年,人生有几个五年?何况是二十来岁的五年。如果念了几年发现干不下去,已近而立之年再回就业市场和应届生竞争,岂一个惨字了得![1]
3.假使我进了个好组,出了很多成果,想要进一步发展,最好是能找到美国大学的教职,总之美国的科研环境更好,应该留下来发展。然而在非母语环境下学习、生活五年对我已经是一种折磨,我必不想多待一刻;再者我希望我的孩子也是中国人,因为汉语乃是世界上最好的语言;最后外国人太丑,中国人太少,再发展两年真就注孤生了。如果没评上青千回国,各方面待遇差一大截。
4.假使我超级nb运气爆炸,四十岁前评上了青千回国,然后了此余生,似乎也还行。但这里有两个问题:
①我一辈子都待在校园。校园固然不是什么纯白的象牙塔,但相对于庞杂纷乱的社会还是一块比较单纯的净土。那么问题来了,人活一世,是把眼前的美景翻来覆去的看个遍,还是应该踏上旅途,去看看别处未必优美但绝对丰富的景色呢?同样的道理,想要做好学术,必然要在越来越窄的道路上做的越来越精,到头来我除了一个非常窄小的专业领域之外,对这个世界又了解多少呢?
②四十岁了,我大概率还是单身。
-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初我说服自己搞科研的时候,其实采取了类似的逻辑。简单来说,如果现在不搞学术,那以后基本没机会搞了,如果搞不好可以退出止损,而如果不搞机会成本趋近无穷(万一我是个科研天才拿个诺贝尔奖名留青史呢hh其实当时没想这么多,而且我不是很在意这些东西)。实际情况是当时我觉得认知科学可搞,现在觉得现有的工具已经很难使学科有大的进步,而工具在短时间内也很难突破,看两本科普书当兴趣完事了。总的来说,我不能以激情搞很多领域科研(理工),无激情则无意义,无意义则无行动;有激情的领域没饭吃(哲学,认知科学,社会科学的某些议题,而且我也怀疑这些激情能否持久,总之搞学术光靠热爱、兴趣这些是撑不住的,很快会消磨殆尽,所有学科都是外面看着光鲜亮丽,美轮美奂,开门进去却是一地鸡毛,看科普书和写科普书,写科普书和写学术论文加起来隔了一百零八万里,兴趣也许是最好的老师,但能领你进门就不错了,后面的路还得自己走),所以意义与生活不可兼得,遂放弃。同样的逻辑,不同的结果,所以休谟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有道理的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