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家,张老三

        隔壁家张老三,如果不是跟着父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从辽宁沈阳来贵州支援三线建设,他一定不会和我在夏天,光着脚带着竹筛,顶着日头,去河沟里撮鱼虾,更不会在后来娶了个贵州的媳妇儿。

        小时候,除了托儿所里加盐的稀饭,和解手时阿姨才给的草纸,我能记住的还有厂区车间里的各种机床,磨、铣、压、铸,长期操作的师傅,多数都成了技术能手,我小时侯玩的陀螺,也是一个叔叔,悄悄帮我在机床上车出来的。

        厂矿里实行计划经济,时不时也会组织些福利,以此慰藉地处山坳里的职工和家属,比如夏天发西瓜、冬天拉煤块;卖猪肉的,都是附近的乡民,各家吃的粮食得带着粮本,去粮库开仓称好背回来,限量供应;蔬菜不是太多,于是我爸干脆自己开荒种了两块地,常有收获后的豌豆和西红柿,吃不完然后送给周围邻居家。

        为了备战备荒,三线厂矿企业多数都建在大山深处,我们厂里的职工,很多都来自黑辽吉东三省,通讯条件差,偶尔接个长途电话,要喊厂里的总机接通后等着,广播通知找人再去喊谁谁,于是张老三他爸妈,索性把爷爷奶奶都带到了贵州,有啥吃啥,省得挂念。

        厂矿里的人家都很淳朴,谁家包顿韭菜饺子,都会多包点,煮好起锅装盘,挨家挨户吹着热气,先夹几个尝尝,所以张老三他爷爷去水库钓回来的鱼,我也顺带跟著喝了不少鱼汤。

        后来我们那茬年纪差不多的孩子,长大后,多数都在外面找了工作,张老三最终留在了厂里,他闺女应该上小学了,偶尔见到他,仍是点个头就走;厂矿里的人就是这样,自带话匣子,不是那个人,啥也不说…

        谨以此文,纪念为支援三线建设扎根贵州,在厂矿里奉献了全部青春和热血的那些可敬的人们…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