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很有趣,一曝戴头巾女,背景是暗部,二曝左边女,二曝时让左女的脸放在右女的暗部即深色头巾上,注意戴头巾女的脸放在左女头发处这样就清晰呈现了。
中山公园郁金香,把古门上的裂开的纹路与郁金香拍在一起就像美术中的漆画。是花儿与门互相渗透了才叫多重曝光。
这很重要的是曝光控制,否则就呈现不了。
练习:一个景用不同的光圈各拍三张,也就是第一曝在手动档正常曝光下第张减一档光圈拍后保存,第二张减两档光圈,第三张减三挡光圈分别保存。然后分别调出与第二次曝光进行融合,来判别多曝的准确性。
两次曝光而成
两次曝光而成,云在另一个方向,减了两档光圈拍的,正好与早上的炊烟相连。
人物着深色衣服,女孩儿的侧逆光照与荷叶倒影组合起来,有相镶嵌的感觉。
头发与故宫御花园的连理树的纹理镶嵌在一起了
人文创意摄影:大部分的人物是即时的,这个老先生是做陶艺的,泥巴是他的材料,我把他用做陶艺的泥巴,给他镶嵌到了他的剪影里,就好像是一个活体雕塑一样,都是就是说都是现场拍出来的。
西班牙巴塞罗那圣家教堂,人物与教堂花玻璃,老人像高迪,抓住了他的剪影与教堂花玻璃结合。
人物与景泰蓝图案相结合,是影室里拍的。
傈僳族的小男孩儿,他们是狩猎民族,门口墙上挂着弓与弩,他们平常过节时候身上都要带着刀剑。
二月兰一实三虚多曝后再拍到水里,水在流动,而且水面上有金光,这样两个一组就像水彩画一样,看着他好像在流动,有模糊的,有流动的。与肉眼看到的完全不同。
像活体雕塑一样,本来看着是一个一个人,但是通过你的创意、你的曝光技法给他拍出来,像活体雕塑一样。
这是色达,利用空间,利用大地,把一个藏族小伙子拍到了天上去了,而且还有地面还有这些红房子,完全营造了一个好像是三维空间一样。
第一曝用一实两虚拍这个人的剪影,然后把人拍到了黑云上,再去把他拍到了建筑上。
这本来是一个很简单的画面,就是一家人在房子前面聊天。我是用长焦镜头在远处拍的,他并不知道你在拍他,但是我第一曝并没去拍他们,我给他设计了一个非常完美的构图,就拍了旁边商店里挂着的非常漂亮的印度挂毯,在第二曝再把人拍到挂毯里,而且他们站在这个砖头房子前面的这个材质,和这个挂毯组和也非常有质感,而且还得留一个三角形的天空。
先拍了几百年的徽派建筑的墙,这个墙上有几百年的烙印,那种颜色、那种烙印,我觉得油画都画不出来,然后再拍徽派建筑,把徽派建筑给的印在斑驳的墙里,这样拍你留住了岁月,就说你营造的这个空间,是你肉眼看不到的,是用你的审美、用你的空间思维、用你对徽派建筑、对这些人文历史的理解,创造了一个新的画面。
首先在美学里头有一个概念到残破之美,在南浔拍到的这个画面,我第一曝很拍灰的墙,至于拍那一块墙,那就是你的审美,你的构图;第二曝再拍远处的徽派建筑和这个人物的纪实。可能今天一天就走过那一个老人带着一个孩子,所以你瞬间能不能马上找到你要拍的元素,这就是你对历史地域、对传统情感语言在现实当中,你是否能立即从你的大脑里调出来。
大自然美到什么程度,美到跟几合图形一样,这种特殊三角有各种点线面什么之类的东西,感觉特抽象、特别有哲理。
第一曝拍残荷荷叶在水里的倒影,这倒影分两种,一种是剪影,就看你在哪个角度上去看,在这个角度看这个残荷在水里头是剪影,换个角度去看,他在水里的倒影。
昆明湖上一大块冰正好是一个侧逆光。然后减曝光,减到拍第二曝时它后面的白塔还能在冰里能看见,还能看见玉带桥,现在就是说不是你肉眼看的冰了,你可能减了两档到三档光圈,让冰块和远处的塔和桥还有山组合在一起,就是两个中灰画面。
这是两个中灰画面的组合,一个是残荷;一个就是颐和园苏州街上一块透明的大理石。我就第一曝先拍的大理石打底,然后再拍这个水面上的残荷,这张片子非常难拍,就是说你怎么把这个残荷拍到这个大理石里面,让他互相渗透,因为只有互相渗透拍出来像,才与漆面一模一样,大家看上面那块黑的那个残荷,它已经有这种立体感,像雕刻一样,已经不像你看的残荷的叶子了,因为它和大理石融合在一起了。那么大理石多减一点曝光,残荷我拍了一实三虚。你也可以拍了一实三虚就要保存起来,然后你根据你保存的这个残荷的一实三虚,你可以拍三张不同的大理石的片子,减两档减三挡减四挡,然后你看看哪个合适,这就是中灰两个中灰画面。
这属于两张中灰度的片子,因为两张都是侧逆光,第一曝是拍水上面的一个大片的叶子,而边缘还反射着红光,我减了两到三档光圈,中间的是特别深的绿;第二曝,不能拍水面上的荷叶,因拍水面上荷叶背景进光或者天空、或者有人、有房子、有树,那后面特乱曝进去,第一曝荷叶就没了,所以拍第二曝时,告诉大家一个技巧就是不要拍水上面的荷花,要拍水里倒影的侧逆光的。倒影不是剪影,能看到荷花在侧逆光下勾勒的粉色的光。
压了曲线不破坏画画质,后期色彩管理能找出。
一实三虚别曝过了,否则亮部细节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