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意昏沉,
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爱尔兰诗人William Butler Yeats(叶芝)的诗。有许多不同的翻译,最喜爱的还是袁可嘉的译文,没有华丽的语句和晦涩的辞藻,像极了睡梦中神祗们温柔的臂弯,把孩子们拥进怀里,融进心里,温暖甜美。
心中的孤寂和悲伤渐渐清晰起来,但又慢慢地消散不见。情感的宝盒被打开,最后唤醒的是我们心底沉睡的温柔,是对他人,是对世界,是对自己。此刻此地如同现实与梦幻的交汇处,世界的那头似乎有另一个我,微笑、沉静、温柔。现实停下了脚步,让一切美好静静流淌。此时我又如同站在高处窥探着现实中的我,挣扎、徘徊、干枯地生活着。
一个世纪前,爱尔兰某个乡村的小镇里,在不知名的酒吧里,诗人叶芝笔下的文字像泉水一样注入了我的胸膛,似血液一样流淌在我的身体里。一个漫长的世纪后,我的灵魂泛起了波澜,是他投下的石子,拨动了我的心弦。
美好的文字与情感是神赐给我们的神器,让我们有能力目睹世间沧桑,体悟人生百味。如今,我们心中的美好如同埋藏的宝石一样难以被挖掘。现实挥动着长鞭驱赶我们前进,我们无法停下来,因为我们宁愿如行尸走肉般地攫取神赐的人生。有时我不禁想问问自己,问问身边的人们,为何不能让珍惜的情感在现实的长鞭下闪闪发光呢?我们总有选择。
朋友给我电邮了《秀哉的夏天》的稿件,文件停留在我的信箱里许久许久。我似乎都没有时间和气力去阅读。偶然上了MSN,看见朋友的MSN签名换成了“唤醒温柔,看见另一个我”,我好奇询问。朋友说难道你不知道每个人的心底都住着另一个我吗?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终于读完了《秀哉的夏天》,作者是哥舒意,我们在北京见过一面,印象中俊秀文弱的男生。
我想说由于太多太多的琐事,我差点错过了一次美好的旅程。也差点错过发现内心深处另一我的机会。
“当我们不为他人斗争时,就是我们失去人性的时候。”这是电影《2012》中的经典台词。2009年11月,《2012》席卷了整个世界的电影票房。精良的特效、震人心魄的画面,让每个观众都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的毁灭之力,感受到世界尽头离我们如此之近。好莱坞的电影从来都不掩饰她天然所具有的商业特质,导演、演员以及编剧们也不会费心去描绘电影本身的艺术性。但是在电影结尾时,科学家在方舟的舰桥上与世界领袖们的一段对白却着实让人感动,当方舟的大门为那些本被抛弃的人们所打开,当那些无助的人涌人世上最后的方舟时,我也不禁喝彩。好莱坞又赢了,美国佬们又赢了,用浅显而珍贵的人性,用略显粗糙的手法,用他们的商业智慧。
当电影散场,我不禁在想,我们周遭的生活,我们生活中的文学作品,由文学作品而不断被强化的文化本身,由我们的文化而赋予我们的精神特质……不可否认,我们离这些美好越来越远了。我们正在和继续忽视本应最重要的一些东西。是在支撑着这个物质化世界的精神,是忽隐忽现的我们的心。是世界那头另一个自己。
亲爱的读者们,今天我想让你们一起来阅读这本书,看一看秀哉和一个孩子的夏天。我的心如此的迫切,就如同当初我看完之后给作者和编辑打电话,希望我能为这本书写序一样。看看中国现代文学中少有的佳作,看看中国人心中的关怀和爱。看看当世界上只有小树和秀哉后的故事,看看可以被我们的孩子所牢记的童话。
当我老了,孩子们在身边,如果可以,我至少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关于最后的爱与守望的故事,一个可以从我们现在林林总总浮躁和迷失中寻找到的故事。一个让我对文学和人性有更多冀望的故事。当我为我的孩子们念起时,如此美好。
眼泪轻轻地落下,不为悲伤,感动和幸福充盈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