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念君老师列举自己所教的课例,通过实践告诉大家专业发展之路是如何走出来的。
第一个课例是《洛书九宫图》,从解读“九五至尊”湘潭的“万楼”,她将学生引领进数学文化的大门。
在讲《循环小数化分数》这一课时,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打开突破口成了难题。他翻阅了小学数学,初中数学,高中教数学,甚至向不同年级的老师,进行求证,但这一切都于事无益。偶然间,当她看到放学后小孩子们带着帽子并排走时,灵机一动,找到了解决的方法。在寻找规律中找到了破解循环小数化分数的方法。例如0.1循环,它采用了两种假设的方式,第一种假设分母不变,0.1循环可能是2/10,3/10,4/10,5/10,6/10,通过化简排除了,发现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第二种假设方式是分子不变,分母变化。又列举出了1/5,1/6,1/7,1/8,1/9。通过对比和删除,最后呢,只留下了一个1/9,通过验证0.1循环,其实就是等于1/9。这被称作是帽子里的秘密。谭老师接着列举了其他的课程,比如用三角尺画角。这节课的题目就是你会测量吗?谭老师故意把尺子截断,孩子们手中拿的都是残缺的尺子。这样就增加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探究兴趣。避免了孩子们在平常测量的时候数据的不准确的现象。
除此之外谭老师又教授了《黄金比》这节课,这节课上和我们现在的老师对比的话,我们的老师忽视了课堂对孩子们探索能力的发展,也忽视了孩子们探究能力的发展,而在谭老师的课堂上,它能够有效的引导孩子去探究事物之间存在的规律,由易而难,步步深入激发了孩子们探究的兴趣。他的课堂不走老路,不走寻常路,有不一样的亮点,不一样的特色,在平凡中创造着不平凡。
有时候为了讲好一节课,他将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等不同版本的教材放在一起,就是为了把圆柱圆锥的认识这个话题给孩子们讲清楚,她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例如讲方程的计算,由学生探究算式及结果,引出等式的概念,接着列举等式算式,将含有x和不含x的分成两类,告诉孩子们方程的概念,接着列举了很多算式,让孩子们从中判断是否属于方程,引导孩子们对旧知识的联想回顾。思维,进一步得到提升。
谭老师的课是有思想的课,有实践的课,有深度宽度的课,有独到观点的课。她还善于将自己研修课过程中的经验,汇集成册,写成文章,发表在各个报刊杂志上,给老师们做了很好的引导。
谭老师还是一个善于用故事来引导孩子们学习数学兴趣的老师。她在讲轴对称这个内容的时候,开头就讲到老宅中去挖镇宅之宝的故事,一下子调动起孩子们的兴趣,谭老师只告诉孩子们,这个宝就在这所院子轴对称图形的边上,谁能找到对称轴,就能找到镇宅之宝,由此激发孩子们寻找镇宅之宝的位置设计挖宝的线路,学习轴对称的知识。当谭老师把宅基地的图形出示在黑板上之后,就开始向孩子们询问,我们该如何设计寻宝之路呢?孩子们通过思考,有人说测量,接着孩子们分别从测量,翻转,分割图等等方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孩子们一遍遍的寻找对称图形,寻找中轴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测量,同时也将翻转的知识,再一次的复习。有的学生甚至提出了用一年级使用过的方格图来画对称图形。孩子们不仅对旧知识的进行了回顾,对新知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课堂中又生发出了新的知识,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点赞的。
什么是师者的探究?什么是学生的探究?什么是真探究?在谭老师的课堂上都得到了一一体现,这真的是“一境到底”。谭老师在教学设计上力求出新,他设计的内容精致清新、条理清楚、不仅对有对知识的学习与巩固,孩子们还能够陶冶情操。他巧妙衔接,自然流畅,宛如小河流水潺潺,每一滴,流到了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在他的课堂上鼓励孩子们好的点子,因为好点子,成就好课堂,成就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她的课堂上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