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笔记
进入了第三次课程,谈到了念头,而念头就是信念,就是我相信。人和人之间的最大差异,是观念的差异。你相信的,和他相信的不一样。课程中几个对我触动最深的点,我做了如下简单的整理。
1、四个问题,感受信念的力量
a、有没有哪件事情是你想做而没有做到的呢?请用“我没有做到......”的句式表达
我没有维护好自己的权益
b、如果将“我没有做到......”改为“我不要做到......”,请重新再回复一次。
我不要做到维护好自己的权益
c、如果说将“我不要做到......”持续5年、10年,你的感受会是什么样的呢?
无助、失望甚至绝望,人还没累死,心已经累死了
d、如果将“我不要......”改成“我能够......”,再次想想人生会变成什么样?
生活会处于一个良好的平衡状态,有品质的生活
虽然仅仅只是设想,但是光光设想就很有画面感,甚至小我也被触发了。
2、课程的核心观念:只要有点差别,一切都不同了!关键词---有点。
这与永澄老师在第一次课程中,所说的“你的标准决定了你的人生”是息息相关的。你如果对自己只是“有点”的标准,那么你的人生也将会呈现出“就这样吧”的状态。
讲到这里,我想引审开来说一句老话,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你对自己不是“有点”的标准时,你会发现,同样对自己不是“有点”的标准的小伙伴会走入你的圈子,成为你圈子中的一部分。这个不是鸡汤,不是说教,是事实。
3、“应该的暴君”
“应该”这个词一出来,你的期望就出来了,“应该”是一种强迫结果发生的期望。
我最常使用的词是“我应该”,带着后知后觉,带着对自己的标准。现在回想起来,或许把自己逼得太紧了,恩,我应该给自己一个拥抱,然后告诉自己:你很棒!加油!
心得感悟
“人为什么而生?为了使命!”对于这一观念,我深信不移。
每个人都有这自己的天赋和特长优势,这是礼物,是恩赐,是财富。这份天赋,区别于你和其他人,而天赋是完成使命的“武器”,带领你披荆斩棘。而使命的完成是对你自己这一生的交代。使命的另一个名词叫人生目标。如果问“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估计会蒙圈很多人,但是如果问“你想你的子孙、亲人、朋友怎么来评价你”或许就好回答多了。
另外,在今天读到了一篇文章,通过自问3个问题来找到自己的人生使命,或许也是一种新思路呢。
提问1:假如做所有的工作都是一样的收入,比如¥5000,也就是说做公司职员和自由职业者都是这个收入,那么你会选择做什么工作呢?
提问2:你希望你的孩子以后做什么?不希望她做什么?
人往往会把自己的期望投入到自己的孩子身上,通过你对孩子期望,也能看到你对自己的期望。
提问3:如果你对阳寿只有10年,10年后的今天,你会无疾而终。这一年,你会做点什么就没遗憾了呢?
好了,最后把交作业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