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好奇宝宝

有了娃之后,最大的爱好便是观察宝宝的一举一动。宝宝出生时,我给他买了一个旋转木马的小玩具,它最大的爱好就是盯着玩具探究,瞪着小眼睛仔细的探究每个色彩和动作。还会不时地对着小木马咯咯笑。

一天下午,宝宝又开始探究小木马,姑姑走过来说:“从小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肯定很新奇,一个旋转木马看几个月都不够,生活多有乐趣。”

图片发自简书App

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过这样的好奇心,那时候的我们,可以趴在地上一下午就为搞清楚蚂蚁要搬到哪去。那时候的世界是缤纷的,到处充满着乐趣。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悄然变成了无趣的大人,世界也开始变的平淡无奇,我们对周遭事物开始熟视无睹,对新奇事物总是以“没兴趣”加以搪塞?

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好奇和专注是人的天性,那是什么抹杀了我们的天性呢?

难道是自己知识太渊博,所以提不起兴趣,但事实上自己经常被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问得啪啪打脸。

那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的好奇之路呢?我在《心理韧性的力量》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图片发自简书App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好奇。

翻到好奇这一章时,我自己先从字典上查到了这样的解释。

对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感兴趣。——新华词典

看到这里,心想这不我每天都在好奇嘛,每天早上起来先去微博查看下李小璐和贾乃亮离了没有,看来我不需要深入阅读这一章。

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对好奇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道格亨施引用了托德.卡什丹在《感到好奇吗》一书对好奇心的定义。

好奇心就是我们意识到新奇,抓住新奇带给我们的快乐,同时,我们还能从中找到意义。——心理韧性的力量

好奇并不单单是渴望了解新事物,还要能从了解中带来快乐,寻找到积极的意义。每天追寻娱乐头条只给我带来了一分钟的八卦快感,却没有带来任何积极的意义。所以这不是真正的好奇,只是披着无聊假像的伪好奇。过渡到追求这样肤浅的了解,只会让自己感到更空虚。

真正的好奇应当是这样的。

好奇是不加评判的探究。

我们是评判机器,我们会将事物标记成好和坏,而那些缺失的细节,我们会用故事来补充。当我们思考时,评判就会暂停,我们可以重新认识目前的情境,并冷静地观察外在的情景和内心的想法。

我们太习惯于评判,而评判导致我们自以为是,阻碍我们探究的脚步,如果评判有缺失,我们的大脑也会依据之前的经验弥补,久而久之我们的观点仅仅浮于表面,无法将我们的注意力长时间专注在事物上。慢慢的我们的世界就会变成插满已阅标签的扫雷地图,渐渐的找不到好奇的下脚之地。

好奇是专注深入的链接

研究表明,好奇心会提高我们的注意力。当学习新事物时,我们会自动的给它分类。分类有利于我们从记忆中快速的提取有用的信息。例如,当我们认识手机时,我们扫描通信类记忆,我们会发现那里有与他人取得联系的几种方式。因此当我们越多的了解新事物的细节,就越能集中注意力去调取相关的信息。当我们了解的信息多起来,也可以把同一件事物放到几个分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这样做有利于开发我们的创造力。

好奇心不仅仅是表面的了解,而是深度的链接与思考,只有更深入的探究才能激活大脑将新事物与原有的信息链接。

好奇是个动词,那要怎么完成这个动作呢?

1.从新的角度探究已知事物

对新事物保持好奇很容易,但是保持对已知事物的探究却是难上加难由于人的本性容易自以为是,了解到皮毛就不屑于继续深入的探究。容易变成万金油,对什么都懂一些,却无法深入。

每天都抽出时间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保持好奇心,找到了解它的新途径。

比如我喜欢读书写作,那我每天都会花一两个小时思考一下,如何在下次拆书拆出新花样,如何在下一篇文章探索不同的思路。

2.新事物,遇到困难时继续保持好奇

对新事物保持好奇总是开始容易,但是一旦遇到困难就会难以坚持。

面对新事物,我们首先要接受归零心态,会接受自己犯佷多错误的可能。

有些初步研究表明,好奇心可能会抑制或延缓老年痴呆症。所以为了健康着想,我们也应该学会做一个好奇宝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