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没有围墙,教育者却被禁锢在围墙中。走出去,才发现生活实践教育的场域无处不在。校家社是孩子们的生活圈,真正走进这个圈,才能全面感知孩子的现状和所需,才能了解共育同盟的资源与能力。
教育者不但要蹲下来,更要走出去,去探访孩子们的生活圈。把散落的共育同盟点,连成网,打造一片共育大场域。
4月20日,看到社工发布浒井公益图书馆在办一场自然空间体验活动,决定去探访一番这个传说中的图书馆。
进入谷雨节气,远处的天马山被迷雾蒙上面纱,空气是微凉的。我从学校借了辆摩托车,顺着天凤路直行, 过两个红绿灯,左转到井泉路,进入城中村。这条路线之前夜间家访开车时走过,没有太深印象。骑车再走一遭,沿途的工厂、商店、超市、清洁楼、斜坡成了彼此参照,记忆变得清晰。这条路线是浒井片的孩子每天要走的,不知他们关注到什么。
进入城中村上坡,前方有棵大榕树,右拐就到热闹的菜市场了。左拐便看到那栋三层的小黄楼,“浒井公益图书馆”的牌子醒目可见。我在门口停好车,掀开门帘便走了进去。一楼应该是阅览区,入门柜台没有工作人员,正对面的长桌边坐着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小姑娘在写作业,右侧有三四个小学生在看书。见我进去,四处打量,好似在找什么,他们下意识地都看向了我。他们应是这里的常客,大概也猜出我这生面孔是初次乍到。
我走到右侧询问图书馆是不是有活动,一个女生热情地介绍说活动在三楼天台。我顺着楼梯上楼,到了三楼,光线有点暗,一条狭窄的走廊看不到底。从三楼上了天台,一个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已经在给家长孩子介绍植物。我紧跟上去,混入家长行列。
这块“心灵田园”,是一位包包老师带着一批志愿者打造的。包老师亲切地向孩子们介绍着植物朋友,我边看边拍,边倾听着他们的对话,也记下那些有趣的新朋友。
香茅草,也叫柠檬草。顾名思义,她有着柠檬的香味。叶片跟芦苇叶很像,叶片两侧呈锯齿状。植株可泡茶、可做菜,是餐桌上不可少的佐料。
芦笋,幼嫩可爱的模样只在菜市场或餐桌上见过。殊不知她继续拔节生长后,犹如女大十八变般完全换了模样。芦笋上的嫩芽长成枝条,枝条上再长出针状的细叶,远远看去与文竹有几分相似。不一样的是,芦笋还会开出风铃状的小黄花,花谢后结出淡绿色的小圆果。那果实像极了少女戴的珍珠耳环。
心灵田园的瓜果蔬菜,花草中药还有很多。这些都是那位包包老师带着家长志愿者种植出来的。每周三下午,他们会相约来此打理植物,共话育儿。每周末,孩子们会来着观察探索,撒欢采摘。对于孩子而言,这儿像极了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园子”,而他们忆起时应该会亲切称呼“馆长妈妈的园子”。
黄馆长,一位扎根于城中村的义工。初次见面,一头清爽的短发配着一幅黑框眼镜,给人一种亲切感。话语间,真实而不失真诚。浒井村有一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他们因父母忙于生计而早早学会当家作主,自理能力强,但兴趣爱好却很有限。为此,除了阅读,黄馆长带着志愿团队开发了绘画、朗诵、乐高、财商、自然体验、民俗体验等课程。
探访图书馆,却发现这不只是图书馆,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儿童友好育人空间。m书籍给人以智慧,植物给人以慰藉。孩子们在这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我想校社共育,资源互补。图书馆课程可以走入校园,让更多的孩子受益;老师可以走入图书馆,集合场域资源开发与学科特色,开发“生活实践”课程。
探访结束,经过一楼时,那名初中生还在那静静写着作业。这儿已然成为孩子的一方心灵田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