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表哥发了个信息,问他疫情这么厉害,他们开工没有。他说,疫情太厉害,回不来,从过年就一直在值班呢。
其实我是象征性的问一问,并不以为他能有什么地方开工——我知道他已经在家待业好几个月了,实在没想到凑巧在这种关头找到工作。
他是附近村的,大专念的什么设计来着,从毕业、实习到现在,已经在外面闯荡了好几个年头。
和我们这里大部分受过完整教育的年轻人一样,他的所有活动范围是不打算离开北京的。他们都觉得老家小县城,没机会,工资还少。
其实机会倒不一定少,工资低是真的。这边的工作多半要下工厂、工地干活,一般刚去一个月大概两千左右。不过在家吃住,可以免去一笔花销。
可年轻人谁愿意下工地呀,我们从小就被教育好好学习,将来别跟某某一样卖体力。相比之下,北京这种不用卖体力的活机会就多一些。虽然我不太清楚这都是些什么性质的活,但一个月起码能拿五六千吧。不过刨去房租、吃饭,也存不下什么。
就这,都未必能保一个稳定。不管什么原因吧,反正去年四月他下岗了。
他下岗之后的生活我是看在眼里的。天天很晚起,电脑就放在离床很近的桌子上,醒了就趴在被窝上网投简历。桌子底下扔满了烟头。
后来听家人说,知道他是托了某个亲戚,说了不少好话,才被安排在剧组打工。不过单位在北京,他并不能在。他要往全国各地跑,跟着剧组拍戏。我开始还以为他们一起活动,后来才知道他是接到任务后自己动身去目的地。
但他妈说,大小伙子,跑跑也好,长见识。总比呆在家里这几个月强。
话虽然这么说,但实际还是不放心的。有一阵子家里怎么都联系不上他,等他回来才知道是剧组要去军队,要求不能用手机。那几天可把家人急坏了。
从那开始,他家里人就反对他干这个。但在找到下一个工作前,还没有别的办法。
他们一家人过得其实不容易。这些年供孩子念书,过得很清苦。终于盼他能工作了,工资又不多。前些年他爸做了个大手术,日子就立地难了起来。本打算买车的钱花个精光,还欠了一屁股债。而二十七八,在村里人眼里也算老大不小。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他面临的难处暂时还处于无解状态。
我又想起了江西一个舍友跟我说的词叫“返贫困”,好多人也都这样说过。红利期的窗口已过,父辈们年轻尚没有积累的时候,竞争还不激烈;但今天新一代刚入职场,能力还有限,可社会的需求却不再等人。房子、车子成为必需品,更遑论结婚,养孩子之后的奶粉、衣服、补习班。
但我整体还是持乐观态度。人家说下面的改革会对普通人更加友好,比如说房价会落下来,福利也要更好。这到底能不能发生,我等平民暂时还不知道。我们都愿意那是真的,我们都希望比较省心地实现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