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兆丰老师曾在专栏里给读者留了一个作业:
“人们的歧视行为,是在选总统时候更严重,还是在选伴侣的时候更严重?”
拿到这个问题以后,我开始思考:
从成本上来说,选择伴侣时的歧视现象应该更严重。
这是因为伴侣是要跟自己朝夕相处的,你需要跟伴侣在许多方面达成契合,或者实现某种平衡。比如你需要和伴侣在精神世界的层面产生共鸣,互相尊重对方,认可对方的价值观。在平日相处中,双方都要有所妥协,所以选择伴侣会更挑剔,也会更歧视。
可我这个貌似合理的解释是错误的!
话要说回到前段时间,那时我刚刚温习了专栏课《薛兆丰的经济学课》里关于“稀缺、选择和歧视”的系列文章。学完这些概念之后,我把这些知识点概括了一下,用思维导图表示如下: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在以上思维导图里,薛老师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
当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价的时候,你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你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时候,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所以前面那道思考题正确的答题姿势是这样的:
选伴侣或选总统,假如选错了的话,选伴侣付出的代价是更高的。
这是因为伴侣是要跟你共同生活下去的人,是要每天陪着你的人,所以那些不重要的标准你会放到一边去,你会看重实际的东西,你会用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你的伴侣,你会在心里作出判断,是不是值得跟Ta一直相处下去,生活下去。
而选总统呢?他离你太远了,你选对或者选错总统,对你生活的影响都比不上伴侣。因此,在选择总统时,你很容易挑选一些无关紧要的特征,作为你选择的标准。这些特征,有时候甚至是捕风捉影的,根本不重要。
由此可以作出推论:对于普通人来说,跟选择伴侣相比,选择总统更容易产生歧视现象。
面对这道经济学问题时,我是用普通人惯性的思维去解决它,所以自然会翻船。
虽然时隔多日,可这道思考题带给我一些思考仍然刻在我大脑里:
有一些概念,我们都明白它们含义,可它们在经济学领域会有一些新的诠释,比如“歧视”,比如“成本”;
经济学的思维,有时候就是这么反直觉,要想升级自己大脑“系统”,改造世界观,学习经济学肯定没错。
我想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目前的任务就是好好看专栏,多记笔记,多回答后面的思考题。
我相信,经过努力学习,我一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