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文:生活无趣变有趣

苏东坡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2岁差点死去,45岁起不停被贬谪,49岁丧子,直到60岁还被贬,终于在66岁,走到生命的尽头。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他太难了。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罢官流放到黄州,生活十分艰难,并且在那里盖了草屋,名曰“东坡雪堂”。

从京畿重臣到荒野农民,这个落差一般人肯定崩溃了。然而苏东坡活得很有滋味。他天天读书写字吟诗,高高兴兴。

有两件小事足可见他的潇洒: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天承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大家想一想,这种情致谁人能有?大半夜的二人在荒郊野外,像是梦游,但个中野趣夜趣让他多年不忘。本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他们把司空见惯的无趣演变成有趣,记入散文日记里,而成为千古佳话。


苏东坡一次出去游玩遇到大雨,大家都没雨具,同行的人觉得很狼狈,唯苏东坡很高兴,他认为遇雨挨浇天又放晴,十分难得,于是写下《定风波》一词,让人们吟诵了千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般人浇得落汤鸡样,肯定垂头丧气,然而读书人把倒霉的境遇变成了一场有趣。

正像姜维群所言:有趣变无趣,说明生活的苍白。无趣变有趣,恰是生活的智慧体现。虽然仅仅一字之差,生活的质量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不能不思之虑之。读书与不读书差别就在这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