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推崇文臣治国,对武臣是用之、防之、弃之,在如此“重文轻武”的时代,那些功勋卓著的武臣就不可避免的成为众矢之的。
评书演义中歌颂两宋忠臣良将的故事不胜枚举,譬如杨家将、呼家将、岳家将都是家喻户晓的,而生活在北宋仁宗朝的名将狄青,因其英雄传奇和悲剧色彩也曾多次被搬上文学舞台。
狄青,文虽不能提笔安天下,武却能上马定乾坤,是北宋公认的名将。此人先后破西夏、平反贼、夺昆仑关,每每迎战,战必胜,攻必克,实乃天生的将帅之才,连仁宗皇帝赵祯都将狄青视为自己的关羽、张飞。不过,就是这令贼人畏惧、让皇帝疼爱的良将最终没能战死疆场,反而淹死在文臣的口水里,一代名将,抑郁而终!
细读与狄青相关的史料文献,我们很难将上奏章弹劾他的欧阳修、文彦博、韩琦等文官视为陷害忠良的奸臣,这些文官甚至包括皇帝在内,均知狄青有功无过,但为保险起见,功高震主的狄青必须退出权利核心,因“黄袍加身”之事不能重演。故此,狄青的悲剧,是政治环境造就的,狄青之死,也是两宋武臣用之、弃之的缩影。
1.杯酒释兵权后的是非功过
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后,为防止宋再现唐中后期潘镇割据之势,避免“黄袍加身”重演,接受宰相赵普的建议,借酒宴巧妙的收回禁军将领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等人的兵权,与他们结成儿女亲家,终身吃皇粮、享富贵,做无权无兵的太平闲人。接着,赵匡胤废除殿前都点检的岗位,将兵权收归中央,建立只有调兵之权,却不能掌握军队的枢密院,兵将采取分离政策,彻底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
另有,打压武臣采取的政治联姻,断绝将门虎子的仕途,也酿造了“美丽的悲剧”。因为一旦做了皇帝的女婿,便有了一个驸马都尉的虚职,他此后不能从政,这对于拥有政治抱负的人而言,娶了公主,等于毁了仕途,婚姻成了他们的坟墓。
如宋开国将领王全斌的后代王诜,本身才华横溢,希望如王安石、欧阳修一般能够在朝堂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建立一番成就,可惜他被动娶了宋英宗的女儿宝安公主,换来当朝驸马的名号,却从此远离仕途。王诜从此郁郁寡欢,歌楼买醉,或许也会将怨愤洒在同样无辜的公主头上,最终两人都成了这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公主早逝,王诜政治上一事无成。
赵匡胤的勒紧裤腰带,也要抓兵权,的确避免了陈桥兵变的重演,消除了唐末以来潘镇割据的威胁,但对外造成了宋朝军事力量的薄弱,与金、辽、夏交战时常常讨不到便宜;对内,形成了重文轻武的传统,武臣即便战绩累累,其朝堂的地位、待遇终究不会超越文臣,甚至会因功引来文官非议。
2.名将狄青的崛起和文臣的猜忌
传说,行军作战时爱戴面具上阵的将领有北齐的兰陵王高长恭外,还有宋代的狄青。兰陵王因长得太帅、太美,所以只能戴上面具在战场上恐吓敌人;而狄青为之,一来也为威吓敌军,二来个人看来是因其脸部的黑色图案,又叫涅文,故而,狄青也有面涅将军的说法。
面有涅文是因,狄青出身贫寒,哥哥与人打架斗殴,结果狄青替兄受过,被逮入狱,按照规定刻字于面,后来走投无路的狄青从了军,先是做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学习骑射。仁宗宝元元年,西夏首领李元昊称帝,宋廷急忙选拔京城里的士兵前往边关,防御西夏进攻,狄青也在被选之列。
《宋史.狄青传》记载:凡四年,前后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破金汤城,略宥州,屠咩、岁香、 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族,燔储蓄堆集数万,收其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又城桥子谷,筑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堡,皆扼贼关头。尝战安远,被创甚,闻寇至,即挺起驰赴,众争前为用。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
也就是说,在守护边疆的四年多,狄青大大小小与西夏兵交战25场,冲锋陷阵,作战勇猛,夺回城池,烧毁西夏粮食,俘虏敌军,同时搭建防护设施,令西夏兵无可奈何。西夏一战,让贼人闻风丧胆,让狄青成了宋朝堂上一颗耀眼的新星,朝中范仲淹、韩琦、尹洙都对他极为看重,在平定了侬智高的反叛后,狄青也彻底迎来了人生的鼎峰,仁宗封其为枢密使,其子加官进级,妻子封为定国夫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当狄青凭借自己的努力换来功名后,朝中文臣发起了对他的猜疑。文臣眼中,狄青行伍出身,功绩赫赫,不能让他久居枢密使的高位,此职位事关军权,若是他日造反,后果不堪设想,那些害怕“黄袍加身”戏码再演的文臣一再提醒仁宗罢免狄青。他们甚至将狄青家狗生角、家里发出火光、京城发大水之事,全部联想为狄青不安分造成的,说其有造反迹象。
当时,朝中对狄青的猜忌可说是一边倒,仁宗虽心知他是忠臣,但也在顾虑中罢免了狄青的枢密使一职,令其离开京师做陈州知州。
3.狄青何罪之有?无他,朝廷疑耳(你没罪,但是朝廷猜疑你)
当年,岳飞被捕入狱,韩世忠质问秦桧:“岳飞,何罪之有?”,秦相国一句“莫须有”,令人愤恨不已。
良将狄青又何尝不是?被赶往陈州前,他反思自己从军以来种种言行,自觉谨言慎行,不贪不抢没有过错,便去找文彦博评理。
狄青:“我没犯错,也没得罪你,为啥要诋毁我,贬我的职?”
文彦博:“朝廷疑耳”
是,你狄将军为我们大宋屡屡建功,为人小心翼翼,在朝名声也非常好,那又怎样,朝廷怀疑你,怀疑你会不忠,怀疑你会造反,总之“怀疑”就够了,不需要什么具体罪名。
猜想,听到此番回答,狄青会惊吓到后退三尺吧,是忠臣又如何,功高震主,君必疑之,君疑臣,则臣必诛,无论怎么证明忠心、怎样解释都已无济于事,狄青无奈离京赴任。到陈州后,那句“朝廷疑耳”在他的耳畔久久回绕,加上朝廷时常打着“慰问”的旗号派人监视他,狄青终日惶恐不安,几个月后竟然因虑而病,忧愤而终。
一代名将,就此凄惨谢世,仁宗闻后,黯然垂泪,此其谥号为武襄,到神宗继位后,又念起狄青的好,特命人将狄青的画像挂于宫中,以表哀思。
狄青之冤,不仅仅属于个人英雄的悲剧,更是宋政治环境下一代武臣的悲剧,风波亭被害的岳飞、解甲归田的韩世忠都有朝廷出于忌惮武臣的缘故,只是一句“朝廷疑耳”之罪,叫人瞠目结舌却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