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朋友家玩,刚刚开聊,谁知道朋友的儿子几分钟过来打断一次。一会儿跑过来说:“妈妈我要吃苹果。”朋友削了苹果给他之后,还不到五分钟又跑过来说:“妈妈拿小汽车”,小汽车拿走该没事了吧!不行,很快又跑过来说:“妈妈跟我唱歌吧!”朋友无奈开始把孩子抱在腿上,可是孩子一会儿扯她的头发,一会儿抱她的头,所有的行为只有一个目的:妈妈看着我,妈妈关注我!我对着朋友笑而不语,她着急解释说:“孩子平时不这样,就是人来疯!”
生活中,我们的宝宝有时候很容易做一些和平时不一样的举动以获得父母的关注。比如玩的开心的孩子,看到您在打电话就一再的打扰您;有的孩子则会不停的问“为什么?为什么?”您刚刚回答完一下,下一个“为什么”又出现了,可是这些为什么明显不是孩子真的对某个知识好奇。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他行为背后到底在渴求什么呢?
当孩子不停的缠着我们的时候,我们知道他在寻求我们的关注,可是我们明明已经给予他安抚,他还在不停的继续寻求关注的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孩子是不是在寻求过度关注?
给予孩子关注是我们做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可一旦关注过度,我们就会阻碍孩子的成长。
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往往是不开心的,他会不时的陷入不安和迷茫中,因为在他的内心中认为,只有他得到关注的时候,他才有价值,他才有家庭地位。所以他会不停的来到我们身边,通过一些行为来引起我们的关注。这种时候,他真正想要的,并不是关注,而是他在确定——自己是否重要!因为他内心有这样的怀疑,所以当们安抚了他之后,他的潜意识又产生了同样的疑问:妈妈还会关注我吗?我在妈妈心目中有重要位置吗?所以几分钟后他又回来了。
当我们一次次给予孩子过度关注的时候,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墙,把孩子寻找获得自我价值的其他方式给隔绝在了爱墙之外。这时我们既没有尊重自己,让自己成为了孩子的努力,又不相信孩子有独处的能力。这形成了恶性循环,对孩子性格发展会产生可悲的影响,有些时候也会让父母觉得很无奈。
如何区分适当关注和过度关注呢?
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如果我们发现孩子没有什么正当理由,而让我们不停地为他们忙碌,并且我们觉得不高兴或者烦躁时我们就可以确定,自己正面临孩子要求过度关注的情况。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不给他想要的关注。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比较难了!因为在一个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身上,往往有一个或者一对奴性,自卑的父母。父母恰恰是需要孩子不听的寻求自己的关注,来获得当父母的价值感。同时,打破以往的行为习惯,会带来孩子的不安,引起孩子的反抗。再次,当父母面对孩子的纠缠,而自己不去满足很容易陷入自责之中。付出感会推动父母给孩子过多的关注,每当这个时候父母需要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1、孩子要求的是什么?
2、如果我们不介入,孩子自己能否处理?
3、如果我们有所回应,会对孩子自我认识有什么影响?
4、我们的反应会帮助孩子懂得他是个有能力的人,还是会导致他认为自己无助,无力,需要他人帮助才行?
父母需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职责是帮助孩子根据不同需求做出自己的贡献,并从生活中获得满足感,而不是代替孩子生活。这个时候再去拒绝对过度关注的要求就容易多了!
如何拒绝孩子过度关注的要求?
当发现孩子寻求关注过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拒绝!宝丫丫在小宝满满出生之后有一段时间就在不听的寻求过度关注。我再给小宝满满喂奶,她会在旁边不听的喊:“妈妈,妈妈”。我回应“干嘛啊?”
“我要吃奶,我要吃奶。”可她明明刚刚喝过奶了。
这个时候我一般会回应:“等我喂完小宝满满之后陪你喝奶。”
过几分钟她又跑回来说:“妈妈,妈妈。我要喝奶,我要喝奶!”
这个时候我会指着闹钟说:“看长长的黑针走到6,妈妈就可以陪你了!”
一旦小宝满满搞定,我会抱着宝丫丫先告诉她,我们非常非常爱她,她在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妈妈之所以先照顾小宝满满是因为她太小了,等她大一点就可以和宝丫丫一起玩,而且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爱宝丫丫!然后我们会做游戏,我会抓住一切机会表达:我们爱她,她对我们很重要,即便有了妹妹,她也是最重要的。
当她独自和洋娃娃一起玩的时候,我会说:“宝丫丫真棒,宝丫丫可以自己玩,这样宝丫丫开心,妈妈开心,小宝满满也开心。”
时间久了,宝丫丫发现了很多解决自己无聊的办法:自己跟自己说话,照顾洋娃娃,给小宝满满叠衣服,堆积木,读绘本。
孩子寻求过度的关注是因为他不确信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这个时候单纯的给关注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给他传输确定的信念,总结起来分为五步:
发现孩子属于过度关注→不再回应他的要求→孩子没能得到她习惯的父母的妥协她会不满反抗→我们继续不加理会→孩子发现他的无理要求父母确实不会满足,他会自己寻找其他方式解决他的无聊。
在孩子自己寻求解决办法的同时,我们有三件事情必须做:
1、在孩子没有寻求关注的时候,及时的给予关注,不要等着孩子索要关注。
2、给孩子提供一些建设性的帮助,比如告诉他,此时他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3、留心平日里他的恰当行为,一旦出现恰当行为马上给予鼓励。
摆脱过度关注并不是不给予关注,而是在平时给予孩子合理的关注,让孩子确信父母爱他,而且是无条件的爱他,他很特别,他值得父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