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口气从公司逃出来,几乎带着不容否决的心理。
尽管没有紧张的工作压力,但在工位上的我如坐针毡,莫名感到焦躁、恐惧,浑身仿佛有密密麻麻的虫子在爬,我知道自己最近状态很不对,但那是我第一次清晰的认知到,自己再也不能留在这里了,我必须改变外部环境,以此达到身体、心理的平衡。
烈日骄阳,雾气很深,在皮肤上滋啦作响,我一手撑着伞,耳机里放着没听过的英文歌。找一间就近的咖啡馆,一辆共享自行车,十分钟到达。
坐定下来,看着眼前的冰美式,酒架在发白的光线背景下显得脉络清晰,威士忌、伏特加、金酒……生动诱人,散发出银灰色的橘黄,在这片私密的小空间里,听着温柔舒缓的音乐,我才真正觉得自己平静下来。
我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身体里充斥着极强的虚无感。虽说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可将我抛之于一片荒野,没有方向,我会迷途,我需要有人沟通、指引,适当的施压,让我具体去做点什么,哪怕并不能发挥出真正的效益,毕竟工作只是工作,难逃定期考核、硬性标签化的属性。虽然给自己列好了计划,但在这个星期的时间里,只完成了设定的目标任务的一半,环境和自身都有问题,但我不想过分追责。
只需要给自己充电,让平白无故流失的能量重新回到体内。
我所处的这间咖啡馆,和我常待那座写字楼有着天壤之别。上班的地点地理位置其实很不错,天气好的时候晴朗饱和,万物都像一张胶卷,唯一的不足是附近几乎没有咖啡馆,最近的也要骑几乎八分钟的自行车,而我需要这样的地方,所以时常感觉闷堵、喘不上气,但无处抒发。我总是幻想,要是能够合理化在咖啡馆办公就好了,我喜欢空气里都是咖啡的温暖、醇厚的蛋糕奶香、安静得只有轻音乐的氛围,这会让我心情愉悦。
我始终没有学会如何和自己相处,我自以为能游刃有余的行走在人际关系、孤身、工作场之间,但我时常气馁,多数时候依然没能够摆脱情绪带来的慢性折磨。
翻看手机相册,我怀念起洛阳的门屿咖啡、念咖啡、半日咖啡,北京的度咖啡和实习时认识的朋友们。年纪渐长让我明白了一件事,万物都可以在顷刻间成为泡沫,只有回忆里的才真正属于我们。
觉得艰难时,不妨停下脚步,在脑子里回想一遍那些美好,我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明,是我们用力拥抱过生活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