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微课教学设计
濮阳市一高 司曙霞
教学目标:
1、感受赤壁景色之美,体会作者心情变化。
2、借助作者对自然的思考,反观自然,引导学生获得个体生命积极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导入:
同学们,大家有过旅行经历吗?(…)会选择和谁同行呢?
(屏幕展示):台湾诗人余光中…
今天我们就与最会生活的苏轼同行,游一游宋神宗元丰五年的黄州赤壁。
二、明确学习目标:单元话题“反观自然”(屏幕展示)
三、整体感知,获取信息
1、自主学习:朗读课文,疏通字词句,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究:自学中字词句的疑难,小组内互助合作解决。
教师小结: (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曾”。
(2)“何为其然也”的“为”。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出游时间
出游地点
出游方式
同游者
主要景物
四、解读文本,深度研学
画面一:一叶扁舟,月夜款款而来…
问题: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文中画出相关写景语句,用一句话进行赏鉴。
①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③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屏幕展示)
清风徐徐,明月当空,烟波浩渺,雾气迷蒙。赤壁的诗情画意、澄澈空灵让人心旷神怡,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板书:乐)
小结:自然之美让我们获得感官的满足,这是最初的审美愉悦,在自然美中我们获得身心自由。
画面二:一曲洞箫,寄托士子悲音…
过渡:接下来的画面中的景物如何?心情如何?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补充知识:赋体文“主客一体”结构(屏幕显示)
问题1:苏子在因何而悲?到底想到了什么?(板书:悲)
曹操:一世之雄
苏轼:渔樵江渚
问题2:如何理解苏子之“悲”?
悲叹个体生命有限(屏幕显示)
小结:苏轼在自然审美的第二阶段脱离了感官的愉悦,神与物游,观照个体生命,从而获得深刻的体悟。
画面三:一位智者,妙语点化人生…
问题1:苏子眼中水与月的变与不变各指什么?(屏幕展示):
变化 不变
水 逝者如斯 未尝往也
月 盈虚者如彼 卒莫消长也
人 个体消亡 身与物化 万物皆一
思考并讨论:如何理解“物与我皆无尽也”呢?
(屏幕展示):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张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问题2:如何理解“取”与“不取”?(屏幕展示)
莫取:非吾之所有,丝毫不求取;
取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小结:佛家参禅三境界(屏幕展示)最后在人生与情感的低谷中,苏轼反观自然,大彻大悟,获得独特慰藉,即佛家的随缘自适。品物流行,各归其位,各得其所。
五、回顾目标,总结课文:
没有一片自然是无意义的,一片自然,就是一处心灵。
本节课我们随苏轼出游,领略了月夜秋江美景;随着苏子心情的由乐而悲,我们在与自然的观照中,也由感官审美进而到思考个体生命;最后,苏轼用道家的顺应自然与佛家的随缘自适,来调和儒家的积极进取,反观自然,喜笑颜开,悟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人生至味。这就是苏轼的生活哲学,让我们感恩自然,善待自我。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