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节又过去了,而某些一直认为“我单身就是因为她(他)们都嫌我穷(我丑)!”的男女光棍,着实让人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于是乎,我又想起一个在网上流传了很久的段子,正好拎出来解剖并且鞭尸一下。这个段子最常见的版本是这样的:
一个调查:如果一个穷小子冒充有钱人和你恋爱,然后被你发现。你会如何反应? 90%的人选:坚决断绝关系,诚实是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另一个调查:如果一个有钱人冒充穷人和你恋爱,然后被你发现。你会如何反应?90%的人选:继续交往,我爱的是他的人,又不是他的钱。
这个段子还算是比较高明的,仅做一个非常“客观中立”的事实陈述,之后戛然而止,意犹未尽。
但是,任何社会调查都不会停留在数据采集这一步,之后的数据处理与解读才是关键。那么,假设这个调查的结果是真实可信的(我很怀疑这一点),样本数量足够大,也足够随机,我们该怎么解读呢?
首先,两个调查都是建立在“已经在恋爱了”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女人最初爱上这个男人的原因是未知的,也不是这个调查能告诉我们的。所以,如果你瞟一眼这个段子,就说“你看,女人还是喜欢有钱人!”,那你就不用再往下读了,反正得出这个结论也已经是你智力活动的最高成就了。
再稍微一琢磨,我们就会发现,这两个调查的对比其实是在说这么一件事:大部分女人不能接受穷装富,说穿以后会选择分手,因为她们觉得诚实是很重要的;同时,大部分女人能接受富装穷,因此揭穿后会继续恋爱,这里诚实好像就不那么重要了。
再提炼一下,这个段子要表达的意思是:女人对男人说谎的容忍度,是和男人是否有钱紧密相关的。具体表现为,男人越有钱,女人就越能容忍他说谎。
到这里估计又要有人急着发表感慨了:“你看,说到底,还是有钱的男人在婚恋方面更有优势嘛!”
嗯,不错,如果看到这一层,你确实比那些只会嚷嚷女人只爱有钱人的傻瓜有前途多了。
可是还没完。
只有在这两个调查“有效”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把调查样本身上得出的结论推广到整个社会。我没系统学习过社会调查的理论,但作为一个理科生,社会调查在很多方面与科学实验是类似的,所以,我们可以反过来看看什么样的调查是“无效”的。事实上,这个段子里提到的这两个调查,设计是有缺陷的。因此,哪怕它们的数据都是真实的,也是无效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再来看这么一个段子:
学生:教授,我做了一个实验, 证明了蜘蛛的听觉器官长在腿上。
教授:哦?怎么做的实验?
学生:第一个对照组的实验中,我对一只蜘蛛大喊一声,它立刻逃跑了。第二个实验里,我把它的腿全切了,然后对它大喊,它待在原地不动。这证明它的听觉器官在腿上。
这个实验问题在哪里?一看就明白。但不妨让我们从科学实验的角度来条分缕析一下。
作为科学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其他所有条件必须完全相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出这个受我们控制的唯一的自变量和实验要测量的应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个蜘蛛实验的目标,是要验证“蜘蛛的听觉器官长在腿上”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可以说这个理论是实验的“目标理论”。而实验的可行性又是基于一个作为“工具”的理论:如果听觉器官完好,蜘蛛会被喊声吓跑;如果丧失了听觉器官,蜘蛛就不会被喊声吓跑。这个理论其实也并不是不言自明的。但这个不是我们讨论的关键,在这里就认为它是正确的。于是,对“蜘蛛跑没跑”的观察就可以推论出“听觉器官是否丧失”。
现在把蜘蛛的腿给切了,看上去也没问题,对照组和实验组只有一个变量不同:“有腿”,或者“没腿”。但问题是,“有腿没腿”这个受控的自变量,和“蜘蛛跑不跑”这个被观察的应变量,本身就是直接相关的,不需要我们的“目标理论”来作为因果链的中间一环而发生关联,于是,实验无法证实或证否我们的目标理论,实验无效。
总结一下,实验中受控的自变量,和要观察的应变量之间,只能通过我们要验证的理论作为中介发生关系,而不能有其他联系。否则,实验无效。
让我们假设,如果目标理论是“蜘蛛的听觉器官长在眼睛上”。对照组和前面一样,但实验组不是切腿,而是挖掉蜘蛛的眼睛,那么,如果实验组蜘蛛照跑,则目标理论被证伪。如果实验组蜘蛛不跑了,就可以证明听觉器官确实在眼睛上。在这里,自变量“有眼睛”或“没眼睛”,跟应变量“蜘蛛跑不跑”是不直接相关的。它们只通过“蜘蛛的听觉器官长在眼睛上”这个理论产生关联。实验是有效的。
然后我们就可以转向那两个调查了。有点啰嗦,我把论证过程框起来了。要看结论的话直接拉到文末就行。
调查的目标理论是“男人越有钱,女人对他说谎的容忍程度越高”。
显然,自变量是男人的财富。而要观察(调查)的应变量“女人对男人说谎的容忍度”,就相对复杂了。谎言有很多种,男人可以针对任何事情说谎。比如“煤是不是黑的?”“你今天有没有刷牙?”“这道菜很好不好吃?”“你有没有钱?”等等。
那个段子隐含地是这么一种量化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Q,如果90%的女人觉得“只要他在这个问题上说谎,我就跟他分手”,那就说明针对Q,女人对谎言的容忍度很低。相反,如果对另一个问题P,如果只有10%的女人觉得这事只要说谎就分手,那就说明针对P,女人对谎言的容忍度比较高。
好,接下来,把自变量和应变量结合起来看。让我们用W(wealth)表示男人的财富,简单起见,W只有两个取值,0(表示穷)或者1(表示富)。用T(tolerance )表示对谎言的容忍程度。如果对某一个问题Q,W=1时T的值显著地高于W=0的T值,我们就可以说,针对问题Q,“男人越有钱,女人对他说谎的容忍程度越高”。
现在问题来了,T只有针对某一个具体问题Q才有意义,但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充当这个Q的。比如,男人是穷还是富这件事,就不行。原因很简单,应变量T是通过对Q的观察得到的,类比于蜘蛛实验,应变量T和自变量W之间,除了通过我们的目标理论发生联系,不应该有其他相关性。可是,如果问题Q本身是关于男人是穷是富,也就是说,Q的问题是:自变量W的值是多少?那么Q与W直接相关,因而T也就和W建立了一种除了目标理论之外的联系。这就导致调查无效。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之前我们说了,除了自变量W不同,两组实验(调查)所有其他条件都应该相同,那么为了得到T的值,发放的调查问卷也必须一模一样。然而在那个段子里,事情并非如此。
两个调查里,表面上看起来,问的是同一个问题:男友就穷富问题说了谎,你怎么选择。其实,只要再多想一步,就会发现,在两个调查中,这个问题并不等价。对穷小子来说,“我有钱”是谎言;而对富二代来说,“我没钱”是谎言。也就是说,第一个调查中问的问题其实是:“你男友说了一个‘我有钱’的谎言,你怎么办?”第二个调查中问的问题则是:“你男友说了一个‘我没钱’的谎言,你怎么办?”因此,两组问的问题本质上根本就不一样,调查当然是无效的。而且,这个矛盾是无法解决的,原因就在于刚才说的,应变量和自变量绕开了目标理论产生了其他的联系。
相反,如果问题Q与W无关,一切就都对了。比如,问题Q是“煤是黑的还是白的?”这样,无论是对穷小子还是富二代来说,“煤是白的”都是谎言。两组的问题就完全一致。这样的调查才是有效的。如果在这两个调查中,发现女人们大多数认为穷小子说煤是白的就要分手,而同时大多数女人又觉得富二代说煤是白的不用分手,那才能证明对于这个问题,“男人越有钱,女人对他说谎的容忍程度越高”。可真要有这么个奇葩的调查,就不会成为流传的段子了。
总而言之,真要想知道女人对谎言的容忍度与男人的财富有何关系,可以针对许多不同的谎言进行调查,唯独不能以任何与穷富本身有关的谎言作为出发点。这种选题,无非是段子手抖的机灵而已,看起来更有趣一点。从逻辑上来讲反而比问其他的问题更不能说明问题。
至于某些热衷转发这个段子的屌丝男,无非是要想暗示“女人眼里还是钱最重要”,进而得出“我单身就是因为我穷而女人都贪财”的阿Q式结论罢了。话该孤独一生。祝你们明年继续光棍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