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为家里奉献了很多,家里每一个成员都离不了母亲的扶持。但从某种层面上说,我还是觉得父亲在很多问题上看得更高远一些。所以大多时候一旦有一些工作、生活、情感上的问题,我还是愿意咨询父亲。
曾经记得有一次我和父亲在讨论工作上的一些问题,母亲也讪讪地过来,但听了一会儿,觉得也插不上嘴,就又走了,边走还边酸酸地说:“人家说的话咱也听不懂……”
其实母亲在当时也算是一个知识分子。母亲的学历是小学毕业,其实我小学阶段主要的辅导老师就是母亲。母亲姊妹六人,在姊妹六人中母亲排行老大。听外婆说,地里农活太多,就让母亲辍学帮忙干活。
听外婆说,外婆孩孑多,母亲又是老大,母亲很早就开始帮忙干家务了。五岁的时候,母亲涮锅,因个子矮,搬来凳子站在凳子上也够不着,索性就蹲在锅台上涮锅。这后来经常被外婆辈的一代人当笑话讲,但现在想来,个中又有多少人生的辛酸和不易呀!
外婆忙于照看我的舅舅和姨妈们,没有时间做针线活,母亲很早就开始学做针线活,她的弟弟妹妹们大多就是穿着母亲做的衣服长大的。
说到这里,我还是想说母亲的经历,母亲的学历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她的思想,她的认识,我总觉得母亲的格局太小了。
但是,随即发生的那件事,却彻底颠覆了我对母亲的认知。
弟弟高考已经结束了,他也大概知道了母亲手术的事,只是对母亲的病情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我和父亲很默契的逃开了一些话题。
弟弟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也很听话懂事,这也是父亲和母亲的骄傲。
估分,报志愿,等录取分数线,一家人在焦灼中等待着各种信息。弟弟成绩一直很优秀,高考成绩是635分,但选报的西安交通大学在2004年的录取线高达645分。漫长的等待等来的消息并不理想。是回校复习,还是继续报二本?
后来父亲建议:如果报二本,一定选最好的二本,因为弟弟的分数超出一本线47分,应该可以择优选报了,弟弟最后报了北京的中国航空航天大学。
很不幸的是,对于北京来说,没有赖大学,北京的许多学校都出现了高分扎堆的情况,那一年北航的录取线竟此西安交大还高,弟弟又一次落榜了!
当我们一家人围在我们家的那台小黑白电视机前看到录取分数线公布之后,我和父亲都流露出十分失望沮丧的神情。弟弟其实是最伤心的人了,他看到结果后,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站起身走到屋里放着的凉床上,脸背对着我们三人躺在那里……
这时母亲走过去,她坐在弟弟身旁,十分坚定地说:“孩子,你不要难过,咱还有复习机会,即使咱真的复习不了,咱有这么大个子,就是种地咱也饿不着……”
……我觉得这也许是弟弟当时唯一的安慰了吧。
后来曾给弟弟提到过这件事,说觉得当时母亲的淡定和豁达确实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目光的短浅,觉得母亲原来在大是大非面前竟是如此镇定。弟弟听了不作声,我觉得母亲的爱子之切和镇定从容也许在弟弟心里的份量更重一些吧?
母亲,教会我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