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一书是社会学著作,该书主要介绍农耕文明状态下中国社会文化形态。按扬·阿斯曼的话:每一种文化都会形成一种凝聚性结构,这种结构的作用是一种连接和联系的作用,其连接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和时间层面。
该书主要阐述了中国人为什么会讲究长幼有序,为什么需要落叶归根,什么是礼俗社会,什么是熟人社会,为什么重关系不重权力和契约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差序格局”的概念,一定程度上成为《乡土中国》一书的代名词,也是本书中最引人注意的概念,根据费孝通先生的介绍,该书主要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问题。本书可读性强,无太多深奥的语言,书中很多内容读起来感觉像小说,但是通过既有的现象推理出道理,也可见到费孝通先生深厚的人类学和社会学功底。
该书总共分为十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点,其中《差序格局》、《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长老统治》等章节可以细细研读。
一、乡土特色:礼俗社会
该章是整本书的总论,描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构成,定义了什么是乡土社会的特点,什么时候熟人社会,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区别是什么。
1、乡土社会的特点:
1.1 定居是常态,迁徙是变态。
1.2 是一个熟人社会,因人口流动慢,所以乡村基本都是带有地方性的特点。
1.3 乡土社会中的人,离不开土地,与土地相连
1.4 生于斯死于斯。
2、不同社会的性质
2.1 有机的团结(礼俗社会):一种无目的性,只是一起生长自然而然发生的社会。
2.2 机械的团结(法理社会):未完成某项共同的任务而结合成的社会。
二、文字下乡:乡土人际交流的直接性
费孝通先生通过这张想表达乡土社会中的人不识字不是因为愚,而是因为他们的知识体系不同。在乡土社会中,大多数都是面对面直接用接触沟通的,而文字的产生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沟通出现阻碍地产物,所以在乡下文字不是那么重要,肢体语言甚至表情比文字更通用。
三、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推己及人的人际网络
差序格局是指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次序的关系。因为在中国人“私”的个性的独特性,所以中国的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也是极其独特的,它与西方那种捆火柴式的团体格局差别很大。差序格局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然后像石头丢在睡眠上一样一圈圈波纹逐渐散开,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
1、(中国)差序格局的特点:
1.1 推己及人,发生于亲属关系、地缘关系重,以自己为中心向水波纹一样推开。
1.2 具有伸缩性
2、(西方)团体格局的特点:
2.1 假定团体存在且高于人
2.2 个人主义:团体中人人平等,团体不能抹杀掉个人,只能在个人交出的权力中控制人(宪法观)
2.3 群己界限明确
3、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跟差序格局中的区别
3.1 团体格局:(1)道德建立于团体个个人关系之上;(2)宗教是团体格局中重要的团体,神对每个人都很公正。
3.2 差序格局:(1)整个社会以自己为中心,以“克己复礼”“修身”为道德的出发点;(2)社会由己向外推,亲属以“孝、悌”,朋友以“忠、信”。
四、家族:绵续性事业社群
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家”并不是一个接线,没有明显的团体界限,与西方察举很大,西方家庭式一个群体性的社群,这个社群功能性比较单一。
1、家庭是一个亲子所组成的生育社群,除了生育之外还承担其他功能。
2、(中国)家族、氏族指:
2.1 中国氏族是以父系、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
2.2 氏族除了生育功能之外,还是一个事业组织,有政治、宗教等功能。
3、(西方)家庭主轴是夫妇,中国家庭主轴在于父子、婆媳,在中国,无论主轴还是副轴,因家族事业性而剥夺了普通情感,所有社会的设定皆服务于事业性。
五、男女有别:社会关系的稳定
中国乡土是熟人社会,生于斯长于斯的人群之间相互高度亲密和了解,成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但男女之间的感情是奔放的,男女关系是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的关系。在相异的基础上要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且爱情的力量会破坏原本稳定的个社会结构,所以熟人社会压制男女之间的感情。
1、两种文化模式:
1.1 阿波罗式(乡土):宇宙安排有完整的秩序,人们只需要去适应接受它。
1.2 浮士德式(现代):将冲突看作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地克服。
2、中国乡土是阿波罗式的:
2.1 乡土社会以亲密关系和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关系是成长的。
2.2 在时间上,生老病死为周期年长的人会预知青年碰到的问题。
2.3 家庭以同姓为主,异姓为辅的单系组合。
2.4 乡土社会是男女有别的社会,需要“克己复礼”以此来适应社会。
六、礼治秩序:从教化中养成内在服从
这篇文章是探讨人民是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进行道德判断与约束的内容。与现代最大的不同就是,乡土社会中更加注重的是“人治”而非“法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靠着道德观念所演化出的“礼”来约束和调节的,而正是通过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配合,“礼”这种规范才得以延续。
1、法治:人依发而治,与人治的区别就是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
2、无政府:老子所提倡的小国寡民,无政府状态指不须规则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3、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3.1 “礼”不是文明,而是“社会公认适合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3.2 “礼”不同于法治道德,礼是主动遵守的,法律是从外限制人,道德是靠社会舆论来维持的。
4、礼治和法治不同在于维持其规范的力量不同。
4.1 在法治社会中任何人的社会关系是靠法律来维持的,实际是人依法而治。
4.2 在礼治社会中维持礼的是传统。
5、礼治的特点:
5.1 礼治是乡土社会的特点。
5.2 礼并不是在靠外力推行,而是靠长期的教化,人服于礼是主动的。
5.3 礼是经过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服从于传统的习惯,礼治的前提是从传统可以解决生活问题。
5.4 在小农社会里,经验可以循环利用,礼就是按照仪式去做。
七、无讼:礼治下的教化
在礼治社会中,折狱并不是维持礼治秩序的首选,最理想的方案是教化,所以讼师在古代地位很低。长期的教育已经把外在的规则内化成为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在于内心。
在乡土社会中没不承认有可以实行所有人统一的规则,但是现有的司法体系却是采用人人平等的观念,传统的礼治秩序被破坏后,法治体系也不能建立完善,在广大乡村还是有采用礼治解决问题的现象。
八、无为政治:皇权的松弛、长老统治:教化性的权力
这篇章节重主要讲述四种权力,也就是构建起乡土社会一切规则的四种权力,分别是:
(1)社会冲突中发生的横暴权力
(2)社会合作中发生的同意权力
(3)社会继替中发生的长老权力
(4)社会变迁中发生的时势权力
1、冲突与合作:横暴权力属于冲突,是一种有压迫性、有上下之别的权力,本质上是一个阶级剥削另一个阶级。同意权力属于合作,是分工体系下的产物,每个人为位置自己的生活状态,去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同时也要求别人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因此产生了权力及义务。
2、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两者课存在于同一个社会中,权力本身没有诱惑性,所带来的利益才有。
前面说的发生于社会冲突之下的横暴权力,以及发生在社会合作当中的同意权力,在这一章又引入了教化权力,相比较而言,横暴权力的理论基础是中国法家思想,同意权力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契约论,那教化权力就是来源于儒家思想,以长幼有序为前提。
1、在社会继替中对新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一种教化权力。
2、教化不同于社会契约,社会契约的形成依赖于个人的意志,教化则是先于个人的意志存在。
3、教化性的权力是文化性的:
3.1 文化是基于同意存在的,被内化的规范,但对新分子式强制性的,即教化。
3.2 文化是被全社会不成问题加以接受的规范,政治则是社会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行为规范是临时解决的办法。
九、血缘和地缘:社会发展的分水岭
血缘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人和人的权利义务是根据亲属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变迁速度越慢,那么血缘关系就越强。地缘关系更多就是血缘的投影,但随着人口的繁衍,地缘关系演变成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更多是反应一种契约关系。
1、血缘:任何人的权力和义务依亲属关系来决定。
2、亲属: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
3、血缘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个人社会地位的社会。
4、地缘:更多的是血缘的反射,地缘的远近是血缘亲疏的反应,随社会群体的扩大,一部分人离开去开辟新的区域,或进入其他社区,成为客边。
5、群体间各分子相互拖欠无法清算的人情,可以维持彼此亲密关系,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之上,是有知对无知,反对不存在于这种关系当中。
6、熟人社会无法进行商业贸易,商业是在血缘之外发展的,也推动了地缘的发展。
7、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地缘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指某人做出的约定。
十一、名实的分离:乡土社会的缓慢变迁
权力的性质有社会冲突发生的横暴权力,社会合作中的同意权力记忆长老通知中的教化权力,现在又提到了第四种权力-时势权力,他并不是依据传统的有效性,而是由社会变迁的时势所造成的。
社会变迁是发生在旧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但在新的社会结构形成之前,人们不免会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人们就会期盼出现“文化英雄”提出新的方法,有能力组织新的社会结构。这种人因为能获得群众信任,因此可以支配相信他的群众,这就是时势权力。
1、社会变迁是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社会变迁越激烈,时势权力越大。
2、反对在四种权力中存在的情况:
2.1 在横暴权力中:反对不被允许,只能出现反抗。
2.2 在同意权力中:由于建立在契约之上,所以“反对”是获得同意的步骤。
2.3 在长老关系中:“反对”是在表面承认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修补。
2.4 在时势权力中:一个问题有多个解决方案,因此形成了不同阵线对垒。
十二、从欲望到需要: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
乡土的人是靠欲望去行事的,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指导人们的行为,因此发生了“需要”,也产生了“计划”。乡土社会是自发的,变迁缓慢的,也是稳定的,现代社会是自觉地,变迁迅速的。从知识里获得权力就是时势权力;乡土社会是不需要计划的,按照经验就可以,各人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欲望去活动就可以。
1、欲望:(1)人类的行为是有动机的
1.1 人类对自己的行为是可控的
1.2 人又有所取舍,是依照欲望
(2)合乎欲望行为有利于个体和社会吗?
1.3 欲望是一种文化事实,是一种文化性的,而不是生物性的。
2、需要:
2.1 在乡土社会里社会变迁缓慢,可以总结经验,成为人们的欲望。
2.2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快,人们没有时间试错,只能关注于行为背后的目的,因此出现了功能。
3、功能:
3.1 功能是从客观地位去看一项行为对人生存和社会完整发生的作用。
3.2 功能不一定是行为者自觉地,可能是分析的结果。
3.3 功能伴随对理性追求。理性和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现代生活人们需要依照知识和计划生活,从知识得到的权力就是时势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