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参加语文湿地年会,我就是个打酱油的。
即帮不上大家什么忙,又无意于在语文的田地里再有一番作为。
反正每年的假期,我都会跟先生申请一笔外出游玩的经费,到哪里都是玩,再说江南是我想去的,那些好玩的人也是我想见的。
只不过今年的暑假来的着实有些晚。放假之后又进行了三天的师德培训,距离出行的日子便只剩下两天。
一天去我的小院,给花和菜们浇浇水;另一天便全力以赴完成一篇约稿。
但就在这两天,湿地家人群里炸了锅。因为台风安比,7月22日那天,温州、温岭、宁波等地的火车都被取消。
我呢,定的是21日飞温州的机票。不慌,我依然安稳的做着事,丝毫没受到影响。
想来这两年,我又长进了。前年此时我还在为去不成宜昌年会而懊恼遗憾着。而今,却不再执着什么。很多事能成就成,不成也不沮丧。换种方式,换个路线,都可以玩。就算哪里也去不了,躲进我的小院,日日对着我的辣椒茄子黄瓜,看花开花落,听蝉鸣蛙叫,或者呼朋引伴,和我一起看,一起听,也是极好的。
所以,我不怕。
2
21日的行程不仅顺利,竟然还有惊喜。
先生推迟出差的日子,送我去机场。在受到空中管制的情况下,飞机比预订时间只晚一个小时。
在烟台飞温州的上空,我看到的景象与以往的不同。想来之前坐飞机经过的都是陆地,这回该是海了,大大小小的岛屿时不时的冒出来,有的像小圆帽扣在海里,好玩极了。
去温州南站也极为顺利,机场大巴开得飞快,一路顺畅,说的会遇到堵车现象全然没有。
戏剧性的一幕来了。
来自山东的我,来自浙江永康的艳平,来自广州的幸子,踏上的是同一辆开往温岭的高铁。还没有来得及稀释掉我们的惊讶、兴奋、感叹等情绪,温岭到了。
是的,温岭到了。
就在这个夏天,温岭,不经意的撞进了我的生命。
3
这里有一个会议。
全称叫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成长与核心素养研讨会暨第四届语文湿地年会。
这个会议的举办者来自民间,来自有点痴、有点傻、有点娟狂的一群语文人。
还有一大群人,据说是800人来参会。其中有200多人是自费,而且来自五湖四海。
这庞大的群体惊动了当地的教育局领导,惊动了温岭的市领导。
那位美女副市长在会上介绍了温岭的古老历史,介绍了当地的美丽风光,介绍了到温岭坐馆讲学的大家,如朱熹、张九成等,最后还略有遗憾地说,因为时间关系没法介绍美食了。自此,与会的800位语文人及其孩子、家属以及会场外看直播,看朋友圈的无数人都记住了温岭这个名字。
4
这里有一所学校。
温岭三中。
校长张华君在致辞中介绍:这是一个开放的温岭三中,学校构建的尚美课程体系是开放的,学校的教育教学是开放的,学校的出彩德育是开放的,学校的集团化办学更是开放的。
可我分明看到了一个诗意的学校。
校园的风景是诗意的,有小桥,有流水,有垂柳,有草地,有围廊,就连教学楼也充满了诗意的浪漫气息。长长的、充满绿意的、不知名的植物,像绿丝带,在楼外飘啊飘,没来由的让你想要诗兴大发。
三中的老师告诉我,她们的校园可美了,尤其是春秋两季。春天的樱花树下,秋天的银杏树下,她们会带着学生读诗,讲诗,写诗。这位老师眼神清亮,笑意盈盈又充满自豪的说,而后又翻开手机寻那唯美的照片给我看,惹的我也痒痒的。她还告诉我,她们的诗歌课程是请当地一些有名气的诗人来上,每天中午的校园广播会有被推选出来的三名学生诵读诗歌,学生写的诗歌编辑成册,这次会议里老师们可以自取。
日日夜夜在诗意校园的熏陶下,孩子们果然才情了得。惹得语文湿地的那位创始人尹东大侠,发朋友圈说要给三中的孩子跪了,只因他翻了翻孩子的作品,只看了两首诗就被刺激到了;惹得他在开幕式上,豪气冲天,诗兴大发,喊哑了喉咙,三句话离不开诗句。他自己颇为得意之作是:
窗推两世界,石凿一硐天,山海藏一域,良将亦守边。
并借题发挥,“天下之大,又何止南北?生活之大,又何止语文?语文之美,一种是进入的美,沉漫于文本,呈现于课堂;一种是出走的美,揽怀于日月,纵情于山海。所谓“石凿一硐天,说的是前者,“窗推两世界",说的是后者。”
他又从自己的诗中找到“凿”字作为诗眼,顺势提出:语文老师致力发展其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自然就凿石见火",自然能“凿井求泉会到源”。什么“当窗理云鬓”是对语文之美的自信,“开窗延叠嶂”是对语文之美的深切认同,什么我们的语文会“云生梁栋间”,我们的生活就"风出窗户里”等等,这哪里还是那个粗犷的尹大侠?
他也就在温岭住了20多天,就活脱脱熏出了一个诗人的模样。这要是待上个年半载的,那还了得?
对于这所学校,我还要大写特写的就是,孩子们的作品集结成册,这并不稀奇,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是以这种物化方式展示成果。
但温岭三中更独到之处是把学生的诗作制作成展板,嵌进校园的外围墙,和整个校园融为一体。哇,那真的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啊。与校园的人、与校园的景,与校园的景象、气象相呼应,我也要跪了。
5
这里还有一个人。
据说湿地年会之所以能落到温岭,就是他的功劳。
如今他已是尹东的兄弟,那么他也就是湿地的家人了。
我不是个容易和人自来熟的人,看起来他好像也不是。但是有些时候,人和人之间就是这么奇妙,初见就能产生信赖。
报到那天,见到他,我就给他出了个难题。我带了一个男孩来参会,想让他混到学生那里上台听节专家的课。他二话没说,帮我拿来一件校服,并在第二天上课时把男孩送进了课堂。
和他再次有交集的时候已经是年会结束了。留下来的湿地伙伴们相约去台州一个小岛里玩,他带队。船到达后,安顿好大家住下,他要去寻一条陆路,方便大家离开时不受小船颠簸之苦。我和晓莉陪他一起去。
这一路闲聊,才知道眼前这位闷声不响,只闷头做事,有些儒雅,有些腼腆,又有些帅气的家伙有多牛。
这位小我七岁的老弟,参评了今年浙江省的特级教师。
而他参加特级教师评选答辩的头一天,他依然在忙着语文湿地的这场年会。
不仅如此,这老弟之前是校长。后来只做老师。
问他为何,他风趣的答道:要赶在抑郁之前把校长这活辞了。
按照常理,从老师做校长容易,从校长做回老师难些。
不搞行政,只搞专业。对自己有如此清晰、清醒的定位,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常听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人,只待在一方小天地里,时间久了难免自大。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天有多大,人有多优秀。而这优秀,不张扬、不浮躁,内敛而沉稳。
如温岭的这位老弟——陈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