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闻混沌学,却不知何物。收听樊登读书《深奥的简洁》,该书的核心关键词就是复杂、混沌与分形。这么短的解说,一时半刻还不能明了,结合百度百科整理有关混沌的知识,但对今后有什么帮助和启示还需带着疑问去探索。
1959年,美国的科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发现了蝴蝶效应。他在用今天看来非常简单的计算机芯片做天气预测时,由于中途打断,从头算起又很花时间,他就从中间找了一个点开始再度运行这个程序进行计算。等他出去一个小时办完事回来却发现,计算的结果跟之前的模拟完全两回事。经仔细检查,他发现他从这个点开始计算的时候,只选择了小数点后三位数字来计算,而计算机程序默认用小数点后六位数字计算,就是这么一点千分之一的差距,最后导致计算的结果完全不同。
1972年他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提出一个貌似荒谬的论断:在巴西一只蝴蝶翅膀的拍打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产生一个龙卷风,并由此提出了天气的不可准确预报性。蝴蝶效应是对于混沌最有力的隐喻,即是输入端微小的差别,在输出端会产生巨大的不同和影响,从而得出世界因此混沌的原因。
混沌的状态来自于生活中大量的非线性现象。非线性的特点是,对于初始的状态总是特别敏感。
混沌不是混乱。混乱是无秩序的,混沌是有秩序。混沌在看似无序的事物当中,隐藏着非常深刻的秩序。
在科学上,一些动力系统中,两个几乎完全一致的状态经过充分长时间后会变得毫无一致,恰如从长序列中随机选取的两个状态那样,这种系统的演变过程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人们称它为混沌系统。混沌是决定动力学系统中出现的一种貌似随机的运动,其本质是系统的长期行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研究混沌运动的一门新学科,叫作混沌学(英文:Chaos)。混沌学研究的是一种非线性科学,而非线性科学研究似乎总是把人们对“ 正常”事物“正常”现象的认识转向对“反常”事物“反常”现象的探索。
我们的生存空间充满了混沌。混沌涉及的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社会经济,甚至触角伸进了艺术领域。混沌现象起因于物体不断以某种规则复制前一阶段的运动状态(被称为“自我引用”),而产生无法预测的随机效果。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是此一现象的最佳批注。具体而言,混沌现象发生于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该物体在行动之初极为单纯,但经过一定规则的连续变动之后,却产生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状态。但是此种混沌状态不同于一般杂乱无章的的混乱状况,此一混沌现象经过长期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从中理出某种规则出来。
蝴蝶效应是混沌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在社会学界用来说明:一个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戏称为“龙卷风”或“风暴”;一个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有可能会产生轰动效应,或称为“革命”。
经济运行上,1998年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和美国曾经发生的股市风暴实际上就是经济运作中的混沌理论中的一种现象。今年发生的新冠疫情,波及全球,感染人群数百万,死亡人数前所未有,想来也是一种混沌状态。
艺术上,对于混沌,有着某种内在的吸引人的特质,美Kaos公司在1995年主办了混沌芝家哥艺术节。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反响是热烈的,他们说混沌理论把意义和内容带回到了装饰术中。混沌将有序无序巧妙地结合了起来。1995年纽约当代艺术博物馆在纽约举办的“奇怪吸引子:混沌的符号”,在芝加哥举办的“奇怪吸引子:混沌的奇观”轰动美国。
个人该如何掌控混沌呢?当一个人出发后,途中将遇到无数风景、无数诱惑、无数险阻,遇到各类大环境小环境事件,遇到各种各样贵人朋友及不同想法的人,自己的状态是不是也会出现混沌,不同际遇的人当然混沌状态各异,走向不同的结局。其实万变不离其中,保持初心,巩固基础,不断复盘调整,掌控好自己的人生。而在实际的行动中,多积累经验,以足够的体验觉察混沌中的有序;多做尝试,及时调整策略,会不会得到更精彩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