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华杉老师的微博,他写道,要做一件事情,要么压倒性的投入金钱,要么压倒性的投入时间,要么两者都压倒性投入。
【压倒性投入】不管你定下什么目标,工作的,或者身体的,路径只有一条——压倒性的投入——压倒性的投入金钱,或者压倒性的投入时间,或者两者都给它压倒。
他的公司华与华,在员工培训上、在产品研发上、在市场宣传、市场决胜点上都是压倒性的投入。如员工培训到日本游学、到哈佛西点游学,在创意奖励上是“百万大奖“的奖励,乃至成为公司的合伙人。
我对这个“压倒性的投入”,印象非常深刻,这个好像也是他们公司2017年的口号。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要想改变,要在个人成长上突破,必须要压倒性的投入。那我们能投入是什么?只能是时间和精力,以普通人的段位,学习根本花不了多少钱,大多数人还没有考虑读EMBA吧。买书,一本不过百元吧,网络课程不过5000吧,线下课程2万多,这个大家一般都可承受吧。除了这些,其他的投入就是时间和精力,如果还要硬加上一个的话,就是专注和提升效率。毕竟现在,随时能打断你的、诱惑你的东西太多。买书、订阅音频视频,报线上线下的课程,这些都是金钱上的投入,一次性,很容易做到,更重要的是持续地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
压倒性的投入,绝壁是做成一件事的关键。
我们的培训课程、学习时间就两个半月,同学们在这段时间的学习状诚我非常关注,每一个班级开班时我都会去讲,常给同学说,“这段时间,你怎么努力都不为过” 。因为短短两个半月掌握积累的知识和技能,是今后最少2~3年工作的基础,以后工作中所用的技能技术要么就是这么用,要么在此基础上构建。
这段时间我称之为集中式强化学习,要集中优势兵力猛攻猛打。需要集中哪些优势兵力:
- 首先,你不能住太远,时间浪费在路上太不合算,虽然路途中可以复习,总的来说还是低效,不说车上周围环境,至少你不能动手去敲代码验证,不能使用测试工具。
- 第二,你需要一定的经济保障,最好有3个半月(留有余量)有充足的的生活费,因此之前的积累很重要,如果有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很重要,不单指精神上的鼓励鼓舞。
- 第三,学习时间上,必须投入更多时间,早一点到教室,早一点进入学习状态,晚上自习、项目练习最少到8点半。
- 第四,专注。你在然学学习10个小时,别的同学同样是10个小时,有时候,你很难再比别人多出1~2个小时。但是专注、注意力和效率一定是可以提高的。少看手机,不玩游戏,在课堂上,学习中少用即时通讯工具,减少打断,时间大块使用。
这一点上看,我们在引导学员和对学员要求上,还是做得不够、不硬,当然也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和意识,这段时间的学习有没用做到压倒性的投入。为什么强调大家必须在这段时间这么做,是因为我们的同学(也包括我)之前的积累太少,没有什么职场、就业的优势,如果不能在这段时间做到“压倒性的投入”,就很难在就业面试时展现相对优势。也就是你之前所有落下的,都靠这段时间要补上来,算一下有:编程语言,开发测试环境,编程测试工具,Linux,沟通表达能力,面试技巧,英语等。
今天讲到开智的阳老的文章《职业百问001:年轻时积累不足,又是草根,大学毕业后该怎样进行职业规划》,讲到草根路线如何成长,规划职业路线,他给出的路线是,最简单的,先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事,做到领先别人两个量级。
假设你喜欢读书,那么社会多数人只读 100 本书,你读 1 万本好书。
假设你喜欢编程,那么社会多数人一辈子只写了一个开源库,你贡献了 100 个开源库。
假设你喜欢设计,那么社会多数人只在 Dribble 上拥有 10 个粉丝,你拥有 1 万个粉丝。
假设你喜欢产品,那么同事只研究了 100 个 App,你研究了 1 万个 App。
我顿时眼前一颤,这不就是对“压力性投入”做的最好的说明吗,更加数据化,量化的。两个量级就是100倍。比其他人付出100倍,我想这个不能是时间了,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你不可能比别人多用1小时,唯独是专注和坚持。
另外在数量上的领先如何体现?
所有这些数量的领先,都用具体作品体现。比如书要写成读书笔记或豆瓣书评;开源库要放在 GitHub 上;Dribble 上有自己大量的设计作品;App 分析报告不断公开发表。
相比较作品,我经常提的是产品的概念,我们的开会、分析、培训,给学生上课,这些如果还只是一次性的,不去积累学习数据、不分析数据,就必定要做大量反复、低重复的工作,而不能去做产品的迭代升级,产品化就是形成文档、文章、视频,系列化。而作品应该是产品在质量上的更高要求、层次和体现。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日日反思自己,持之以恒,稻盛和夫是这么做的。压倒性的投入,是华与华的一个决策。你比别人多付出一点点,根本就看不出来,比别人多付出一两倍,可能有一点点的优势,做到领先一定必须要有两个量级。
当我们用数倍、数10倍“兵力”对目标进行攻击时,结果是容易预期的。当然,我们的创业也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