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68岁的上海退休教授突然成了老年网红,因为他们家的“牛蛙养成计划”失败了!
在上海,幼升小是一场“牛蛙战争”: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
为什么呢?
因为只有考上著名民办小学,才能实现著名民办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华北大交大复旦和海外常青藤的“牛蛙”式路线成长;
因为从公立学校考上复旦这类名校的机会,基本都被垄断在几家重点高中里。而这些重点高中的名额,又基本被民办初中的孩子提前预定了。
所以他们家的小外孙,从3岁开始步入各种培训机构开始念起ABC,每一天都被各种跨年龄层的知识填满,甚至对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个月都设置着不同的KPI考核。
多么地疯狂!作为成年人,我们都容易被工作上的KPI考核压得透不过气来!而一个3岁小儿,竟然也在经受着KPI考核式的教育。
最终的结果:小外孙在面试时紧张得大哭,并患上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乱蹬腿。
02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故事:
四川一对年轻夫妇,早已在大城市买了房安了家。小孩出生以后,爸爸想起小时候上山下水的童年乐趣,在泥巴地里翻滚,在草地上撒丫子疯跑,在小河边嬉戏,深感这样的童年比城市里的钢筋水泥和光电玩具有趣得多。
于是,他和妻子开始遍寻周边,终于找到一个自带200平空地的农家小院。他们一口气签下10年租约,花半年时间整修布置,改造出一个篱笆围墙环绕的白色小院,在院子里种了100多种花花草草,为儿子种出了一个百草园。
在这里,小孩子能做的事很多:可以盯着一群蚂蚁看一上午;骑着玩具车带着小猪去巡山;在草地上打滚;追着蝴蝶和蜻蜓猛跑;坐在爸爸怀里一起看绘本;帮花花草草浇水施肥;看妈妈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一瓶又一瓶漂亮的插花......
家里随处可见妈妈细心摆放的插花,木质朴实的家具,清淡可口的饭菜,一家人围着小院的花花草草或浇水、或除草、或玩耍,笑容满满自得其乐。
03
两个故事一对比,来自父母的焦虑呈现得如此清晰。
我们都有一个通病:希望孩子做我们认为的正确的事,走我们认为更好走的路。生怕一不小心,孩子就赶不上别人的步伐了。却忘了,孩子本该拥有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
孩子们从小要拼才艺、拼特长、拼成绩、拼学校,家长们要拼经济能力、拼学区房、拼人脉关系。好一副你争我赶的热闹景象!
最开心的是商家们,只要打出赢在起跑线、智力开发和启蒙、音乐/数学/英语/才艺启蒙、传统国学启蒙等概念,一定会有一帮忠实的家长粉丝蜂拥而来。
于是,出现“妈妈月薪3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因为同学们都在暑假去美国游学,你家孩子不去就没有共同话题了;备战钢琴考级课,得提前多上点培训课才行;顺便学一学游泳,锻炼身体;开学前要收收心,英语、奥数、作文的暑期培优班也必须得上。
于是,越来越多3、4岁的小孩,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喜欢,一定会被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才艺班压到身上。美其名曰:别人的小孩都会,你不会怎么办?
04
罗大佑在《童年》里唱着:
池塘边的榕树上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操场边的秋千上
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阳光下蜻蜓飞过来
一片一片绿油油的稻田
水彩蜡笔和万花筒
画不出天边那一道彩虹
童年时光,是在草地上打滚,在雨中踩水,看一只蝴蝶也稀罕得不得了,吃一口冰淇淋可以开心到跳起;是自由自在,想笑就大笑,想哭就大哭,不用看人的脸色,饿了累了困了害怕了都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
是的,长大以后,他也要开始学ABC,要被各年龄层的知识填满头脑,要面对高压的KPI考核和各种激烈的竞争。可是,那是以后的人生路呀,不是童年就该面对的残酷。
什么年龄就该干什么样的事,而童年就该撒丫子野玩疯跑。
05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提出过一个观点:
婴儿不是白纸,不是空瓶子。父母或成人可以扭曲孩子,让孩子成为一棵歪歪扭扭的树,但不能决定孩子是成为一棵杨树还是柳树。
从他3岁开始就为他安排好人生的路,督促他在这条路上快点走,快点赶超别人。你以为,这就能帮助他获得成功,让他成为你想要的模样。却忘了,孩子的未来想要做什么,喜欢做什么,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都应该由他自己来决定。
我和Z先生已经商定:
以后每年的春季和秋天,要带上娃回老家,让她去田间地头自由地奔跑;
周末的时候,一起去江浙沪的城市走一走,不要被各种培训班绑住了手脚;
顺应娃的个性,让她选择自己的爱好,在她选择了自己方向的时候支持她、鼓励她、督促她;
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扶一把,在她羽翼丰满的时候,给她独立和自由,然后得体地退出。
愿我们能始终不忘初心,不被焦虑蛊惑,愿她能成长为自己渴望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