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以来,以DeepSeek为首的AI大模型在各个领域深度赋能,在享受AI技术改变工作生活状态的同时,不知道你是否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人与AI如何相处?
有人说,AI知识库那么强大,感觉都不用在学校读书了,你想要了解的东西,随便问下AI就行,答案比课本更系统更全面,也有助于延伸阅读。
近期在与一些在校大学生的交谈中发现:很多孩子对于AI生成的内容有一种盲从,对于AI技术对于自身发展的辅助过于乐观,让我有了一丝担忧。
面对AI大模型的快速发展,如果高校学生在使用AI工具时不能采取一种平衡、主动且批判性的态度,或者AI将成为你的主导而不再是工具。
主动且批判的看待AI技术的发展,既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提升学习效率,又要避免过度依赖而削弱自身能力。提供一下几点分享供大家思考:
明确AI的辅助定位:工具而非替代
在日常的工作中用AI处理重复性任务(如文献整理、语法校对、代码调试),能够为你节省大量时间用于深度思考和创新。把人的脑力能容从繁重的琐碎的日常事务中抽出来,回到理性的思考层面,深入探索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例如,用AI生成论文框架后需自行填充内容并验证逻辑,而非直接提交生成结果;用AI辅助学习编程时,仍需理解底层逻辑而非仅复制代码。
永远记住一句话:一切的发明创造都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只能是辅助而不是替代。
培养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
批判性思维:对AI生成内容保持质疑(如验证信息准确性、识别潜在偏见),避免全盘接受。
问题定义能力:AI擅长执行指令,但如何精准提出需求、拆解复杂问题仍需人类主导。
跨学科创新:结合AI工具与自身专业领域,探索交叉创新(如用AI模拟实验数据,但需设计实验框架并分析结果)。
关注AI的局限和风险
数据偏见与错误:AI工具的普及之后,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内容,包括原有的正确的知识数据,也包含大量的AI生成的数据。由于提问者水平以及提示经验的偏差,导致AI生成了大量的有失偏颇的数据信息,随着数据的积累和迭代,AI输出过时、片面或错误信息概率是比较大的的,对于一些要求较高的案例或者数据,必须进行二次核验和纠偏。
技术依赖风险:对于学习和思维习惯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定期复盘,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思维惰性,需定期进行“无AI”的深度学习和创作。可以根据自己工作和学习的习惯,自己做一个自我隔离,明确哪些任务目标是可以或者必须通过AI来完成,做到高效达成,哪些任务是必须依靠自我思考和深度探索来完成,以此来提升自我思考能效和深度。
面向未来的能力储备
人机协作能力:和AI合作就像学“说机器能听懂的话”。比如用AI写论文时,别笼统地说“帮我写一篇心理学论文”,而要学会拆解任务:先让它“列出社交焦虑症的三大成因”,再筛选信息、补充案例,最后调整逻辑。如果结果不满意,可以追问“是否有更权威的研究支持?”或“换个角度分析”。就像训练队友,你指令越清晰,AI越有用,但关键步骤必须自己把控。
情感与创造力:AI能画星空,但画不出你回忆里的那片星空。例如设计海报时,AI可以生成10种配色方案,但你得根据活动主题和观众感受选择最打动人心的。再比如小组讨论,AI能总结观点,但谁在摆烂、谁需要鼓励,只有你能察觉。面对“选考研还是就业”这种人生选择题,AI能分析行业趋势,但无法代替你和家人深夜长谈后的决心。
终身学习意识:AI更新比手机系统还快。今天用ChatGPT,明天可能出新工具。保持学习不是让你狂追技术,而是养成“工具箱思维”:刷到AI新闻时,想想“这能解决我手头什么问题?”比如看到AI翻译更新,马上下载试译文献,对比自己哪里理解偏差。偶尔参加编程社团或线上课程,像学游泳一样先扑腾两下,慢慢就能在新工具浪潮里站稳。
写在最后:AI是“杠杆”,而非“拐杖”
高校学生应主动将AI工具视为能力放大器,而非替代独立思考的捷径。关键在于通过AI扩展认知边界,同时持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专业深度),最终实现“人主导,AI辅助”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