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生活在一颗无足轻重的行星上,围绕着一颗单调乏味的恒星旋转,这个恒星系处在银河系外沿两条旋臂末端之间,甚至银河系也只是一个稀疏星系团里不起眼的一员,这个星系团被遗忘在宇宙的一角,而宇宙中的星系比人类个体的数量还要多得多。”——卡尔·萨根
幼时对于我们所生活的这颗星球的全部想象,来源于夏夜里天空闪烁的星光,一个遥远陌生的异世界。北斗七星和启明星,是同龄人认知范围中最常提及的,因为大多数人只认得这两种。夜里的风暖暖的,水泥地热气腾腾,白天的太阳一定把“怒气”都撒出来了。
八点左右通常是农家刚吃完晚饭的时间,简单收拾碗筷,老老少少端着漱口杯,接上被晒得热热的井水,轮番洗漱,刷牙的时候很无聊,农村的晚上黑灯瞎火的,只有零星的灯光呈不规则状分布在周围,站在顶楼可以看到很远处的房子,但是视线范围内依然是大面积的墨蓝色,于是我们看向天空。
我们最爱议论北斗七星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夏季的它们的位置变换,据说是一把勺子的样子,因为教科书上是这样描写的,但印象中我观察了那么多个夜晚,没有一次发自内心感觉到自己学会辨别它的轨迹。至少不会是勺子。一如成年后的许多次,每年夏天跟同伴们玩寻找北斗星的游戏时,我都会含糊地表示认同对方的成果,不管有没有真的找到。
川渝多雾,其实星空并没有很好看,对比任何一座大气被污染的城市而言,却又有它的可看之处。
星星有的时候会眨眼,就像小学课本或是范本作文书里描写的那样灵动。一些星星很耀眼,一些又稍显黯淡,人类是联想的动物,也是比喻的狂热爱好者,拥有极重的分别心,所见之物很少能避免沦为社会现象的倒影的命运。所以才会有:他/她是群星中最耀眼的那一颗,任何人站在他/她身旁就会自动变得晦暗,直到被黑色的天空所吞没,在漫无边际的宇宙里失去音讯。
这样的比喻总叫人品出一丝顾影自怜或妄自菲薄的悲伤味道。习惯于做出类似比喻的人但凡了解一点天文学知识,也许他对于不完美的个体就会更宽容一点,对待自己也不会过于苛刻。所谓星星,无论肉眼可见的光是几瓦的亮度,也不过都是一堆正在消耗余热的石头,有些星星自己并不发光,只不过有的老一点、远一点,有的年轻点、近一点,与这颗星星本身的价值无关。可惜多数人不懂得,像贪婪的野兽一样如饥似渴,把目光聚焦到亮的星星上,自己所处的环境再黑暗都无动于衷。
宇宙浩瀚,在科学已知的领域里,星星已经像不值钱的玩意儿一样,多到数不清。还没被人类探索到的范围里,恐怕按烂最高级、最先进的计算机都无法算清楚到底有多少。
地球形成是个偶然,一切都刚刚好才会有地球。生活在地球的几十亿人口对比尚不知边界的宇宙而言,微小如尘埃,但每一个人同样是幸运处坠落的偶然。
人生苦短,譬如朝露。我们要允许自己在有限的想象中尽情挥洒浪漫的金珀片,大胆向宇宙讨要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