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事同学聊天,发现我们大都经历了相同的购物心路变化。最开始买东西看价格,常常是哪个便宜买哪个;后来看性价比,买性价比最高的那个;而现在,很多时候,我们买同产品中最贵,或者比较贵的那一款。
这个思维变化过程,实际上是我们在对性价比这个概念上的一个演变。
“性”,指性能。我们所看到的物品的性能,在不同人的不同时刻是不一样的。以交通出行为例,最穷的时候,郭德纲从崇文门回大兴,几十公里的距离,错过了公交车,他走回去。那个时候,对他而言,任何一种其他交通方式的性能都不过是把他运输回去的作用,而自己走着回去无疑是这中间最省钱的方式。当然他可以选择就在市区住一晚上,可是,对当时的郭德纲来说,他不能这样选择,一是没钱,二是没底,花出去的这笔钱不知道需要多久才能收回来。还是走回去比较划算。今天如果有机会,你再去问郭德纲是否愿意走回去,我想他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他当然会选择打车回去,或者叫车送他回去,或者干脆在市区住一晚上。对他而言,这个时候车的意义绝对不局限于交通工具,它还可以节约时间,让郭德纲更早休息,保持健康,保持身体状态赚更多的钱。而反过来说,近年兴起的城市暴走族就是不坐车,就是要走路。在他们眼里,走路的意义是健康,是一种他们推崇的生活方式。反而是那些坐车的人,显得不懂的爱惜自己保养自己。对于暴走一族,可能车反而性能不如走。
性能的另一个不同是,我们在不同阶段,对于性能在时间纬度上的价值的认知不同。比如,女孩子买衣服,常常是跟着时尚的脚步,便宜的衣服买一大堆,却每一件都穿不了几次。而成熟一些的上班族的衣柜里,衣服并不多,每一件都价格不菲。因为在女孩子眼里,看到的是一件衣服在买的当时,或者买的当年的潮流,或者漂亮与否。而对于成熟的上班族,她不仅看到了服装当时的优雅,还看到了与日常习惯,个人气质,穿着的持久性,舒适度等方面的因素,在买一件衣服上或许投入的时间多金钱多,但在总的时间投入和经济投入方面反而比女孩子要少。
性能的第三个区别,是物品的时间累积效应。这一点,可能更适合投资品。比如现在大家疯狂抢购的北上广的房子,在这波浪潮中,有一些人是刚需,但还有很多人就是为了投资。
上学时买手机,会和同学商量很久,看各个参数,对各个参数进行对比,挑出在自己经济能力承受范围内,性能最好的一款。工作后买手机,很少再能那样认真的去做对比工作,我们会去挑类似款中价格比较高的一款,背后的原因,是我们用这部分多出来的金钱购买了厂商通过价格机制帮我们挑出来的性能更好的一款手机。这就是性能的第四个区别,我们用比较昂贵的金钱付出,实际上是购买了生产厂商在制作不同款手机时的思路。
以买手机为例。在早期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平分天下的时候,假小子的我选择了诺基亚,因为它皮实摔不坏;喜欢与众不同的室友选择了摩托罗拉,因为使用习惯跟市面上大多数手机的使用习惯是反的;而我那校花女友选择了漂亮的三星,衬托她那如花的容颜。事实证明,我们都很满意,我很高兴我无数次将手机摔倒地上,捡起来吹吹还能接着用;而我那室友很得意其他人拿到她的手机时常常会被反向的操作习惯弄晕;我的漂亮女友则喜欢在众人面前响起的悦耳铃声,优雅的翻盖,漂亮的手机配美人,愈发娇艳。可是手机市场变化快,手机的功能愈发复杂,配置愈发高端,我们的简单标准无法去将目标简单锁定。于是,很奇怪的,当我们再见面时,我们用的手机居然是一样的,而说起选择的原因,我们谁也说不清楚它好在哪里,只是人云亦云说这款手机好,我们便信了。手机市场越发复杂,超出了我们能够理解的比较范围,我们没有办法辩识哪一款适合我们,哪一款性能更优越时,我们只能去听别人的意见,而这种别人的意见常常就是广告里自己最有代入感的那一款。所以,这个时候的性能其实是受我们思维局限的短期性能。
年轻时的我们,喜欢买便宜货,因为我们能够负担的价格非常有限,对应能够享有的物品性能也就只是非常便宜的路边摊。
后来,在我们看重性价比的年纪,我们所说的性能实际上是物品的当下价值,短期价值,包括受我们思维和认知局限的短期价值。我们花很多时间去比较,去等待,努力找到一个我们自认为最合适的时间出手最合适的产品。
今天,我们仍然看重性价比,遇到自己满意的东西,我们会立即出手。我们关注的不再单纯的是其当下价值,还有不同的物品带给我们的效率上的提升,舒适度的提升,个人风格的彰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