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省纪委监委公开通报4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问题,通榆县原县委书记李德明花费千万建公厕的荒唐行径赫然在列。这一通报,犹如一记重锤,再次敲响了作风建设的警钟,狠狠敲响了政绩观错位的警钟,也暴露出部分干部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漠视与背离。
“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中央八项规定强调“厉行勤俭节约”,要求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花在民心所向之处,可千万资金却被用于堆砌“星级厕所”“面子工程”。这种“求绩心切”的行为,是对职责的背叛,对初心的背离,挥霍的不仅是公共财政,更是群众的信任与期待。现实中,“通榆公厕”式闹剧也绝非个例。主题教育的开展,正是要从思想根源上纠偏,让干部真正认识到“形象工程”不是政绩,人民满意才是根本。年轻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更应从这些反面案例中深刻汲取教训,扣好从政的“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政绩观。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政绩观错位的病灶,在于理想信念“总开关”生锈松动。“为人民服务”的誓言被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为仕途铺路”的算计;“功成不必在我”的胸襟被功利心吞噬,只剩下“任期内必须出成绩”的短视。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恰如一场及时雨,通过常态化学习、对照检视、整改落实,帮助干部筑牢思想防线。年轻干部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更需主动投身主题教育,在思想淬炼中补足精神之钙,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锤炼能力,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防止走上错误的从政道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矫正这一顽疾,必须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抓手,以此类案例为镜鉴,从“学查改”中提炼制度刚性,从群众监督中重塑公信力。要通过学习教育和典型案例警示,为干部注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深刻领会八项规定精神中“为民、务实、清廉”的核心要义。要校准考核“指挥棒”,既看高楼大厦的“显绩”,更重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的“潜绩”,将八项规定要求融入考核体系。要扎紧监督“铁笼子”,对“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露头就打、绝不姑息,让八项规定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李德明案留下的“千万公厕”,是矗立在作风建设长路上的耻辱柱,更是长鸣的警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当以此为镜鉴,在深入学习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不断淬炼党性、砥砺初心。唯有将“为民、务实、清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保持对权力的敬畏、对人民的赤诚、对法纪的尊崇,才能真正做到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韶华,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业中书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清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