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而言觉得后边红楼梦写不如前边。两个版本差距真的很大。(虽然已经有不少红学家或者民间人士批评过了)
有传闻说曹雪芹最初本来已经基本完成了红楼梦创作,但由于借阅者的丢失与时间的推移,最终只流传下来前八十回,后来清乾隆年间1791年,文人高鹗在曹雪芹原著的基础上搜集整理并续写,最终完成全本120回红楼梦,称之为成本。他们是联合创作了红楼梦吗,一查资料不对了,这俩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根本不认识。两人的生命轨迹,从来没有交叉过,一点关系都没有,曹雪芹究竟生于哪一年,死于哪一年?学术界至今争论不休,特别是他生于哪年,红学界学者根本找不到。死于哪年这个也说不清,大约是在1763~1764年。高鄂能搞清楚。他们两人差不多要差了二十几岁,岁数差不要紧,老的少的也可以一块合作啊,但是一查资料发现这俩人根本就没来往,根本就不认识。而且曹雪芹在1763或1764去世之后,高鹗是什么时候来续这个红楼梦呢,那么这个资料是准确的,1791年。也就是说差不多将近30年才出现了高鹗续写红楼梦。
比如曹雪芹写那个前八十回的红楼梦,在开头暗示的很清楚,跟读者一再的提醒,最后会是一个大悲剧的结局,比如第五回在太虚幻境贾宝玉翻那些册页,上面很清楚的写着金陵十二钗的结局。还有仙姑让那些歌姬唱那12支曲,我们以贾宝玉的角度听的很清楚。红楼梦大结局应该是个大悲剧。四大家族没落,“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但一看后八十回就不对头了,比如就说第八十一回,这一回的回目就非常的古怪,叫做:占旺相四美钓游鱼, 奉严词两番入家塾。讲的是宝玉因为迎春被接走而暗自伤感,与探春等四位姑娘用钓鱼来占卜他们的运气。并在贾政的的训斥下,只得进入家学学习古籍,风格与前八十回有明显的变化。这里可以举很多例子。
七十回附近的的时候就已经写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外面都还没抄起来呢,贾家就先自己抄检大观园并且已经死人了。我们已经能读出来,气氛已经充满火药味儿了,但第八十一回我们的主人公突然开始钓鱼,而且是以迷信的方式占卜未来。想想前八十回曹雪芹的作品,其中很蕴含着对这种迷信方式的深恶痛绝,比如马道婆看到贾宝玉的脸被烫伤,就借用佛经的一些说法,神神叨叨地说贾宝玉身边有促狭鬼跟着,经常会遇到一些小灾小病,最后骗了贾府好多银子。
还有一部分,其实是我最接受不了的,就是第八十二回。其中黛玉竟然开始劝宝玉读书。“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我真的难以相信,这种充满着功名与铜臭味的话语是黛玉说出来的。那个我认识的潇湘仙女曾经是那么的心高气傲,文采是那么的出众,灵魂是那么的圣洁,第81回以后,她竟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丧失了灵魂,连语言都是那么的俗耐。后面说宝玉听到后觉得不甚入耳,这里我猜测可能是高鹗也觉得太过于世俗,与人物形象差别太大,才以宝玉的角度稍稍反对了一下。但是之后发生的事情让宝玉在我心中的形象彻底崩塌了,宝玉,看到妙玉在读孝经,觉得特别好,还给她长篇大论的讲那些封建礼教。宝玉在这些部分也失去了灵魂,失去了他最有特色的性格,成为了一个读书人,沉没于人海。
还有几处,这里是第一百一十九回到第一百二十回。讲的是贾宝玉参加科举考试,并且中了第七名举人,但却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皇上赦免贾家之罪,贾府重复兴旺。这点从根本上就背离了曹雪芹的思路,本来应该是贾府没落,但最后竟然复兴了。
宝玉在后几章也是特别古怪,他真的是一个和封建主流社会特别不相容的人啊,这点在前八十回展示的特别明显。他骂那些去读经书,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是国贼禄蠹(du),他恨死了他们了,可是在高鄂的笔下,宝玉竟然就变成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乖孩子。而且最后还去参加了科举并且金榜题名,这岂不是与黛玉一样被高鄂写没了灵魂?虽荣登金榜但实则是沉没于时代,沉没于悠悠凡尘,再也不是那个有独特个性,有非凡文采的宝玉了。
还有一点,这点在文学界被鲁迅也批注出来了。就是说宝玉已经出家了,为什么还要跑到河边去见父亲贾政,而且还倒头便拜呢。贾政真的是宝玉最不喜欢一个人,父子之前发生过多次激烈的冲突,而且之前那次贾政把宝玉打的遍体鳞伤,让他近乎昏厥。他们的矛盾是特别深的,为何会出家之后还拜别父亲呢;而且在见面时,为什么宝玉会披着一件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呢。宝玉已是心灰意冷,遁入空门,仍旧在皮囊之上披着一件尘世之俗物,这些还是很矛盾的。
综上所举出的少量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情况:高鹗应该是一个支持八股支持皇室的文人,他支持这种封建礼教,并在文中所体现。但是碍于小说的内容就是大厦将倾,四大家族没落,只得在文中体现他的观念。而这一封建观念,显然是与前八十回有极大矛盾的。红学界有一种猜测,说是由于曹雪芹所写的后四十回过于批判封建礼教(这一点由前八十回我们是能推测出来的),对社会影响过于深刻,但由于红楼梦深入民间,只得把批判的最突出的一部分封禁,并让高鄂等人补写后文,在其中宣扬科举考试,宣扬封建孝道。所以后四十回,少了颇多个性,少了颇多真情,也少了颇多灵魂。正如爱玲的那三大遗憾: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梳理一下故事,给大家列一下主要人物的结局(排序我是以金陵十二钗册子列述的,并字句叙述,也算是最后纪念一下那些多情之人吧)
正册人物:
• 林黛玉:在宝玉和宝钗大婚当天,黛玉作为绛珠仙草,在那天还完最后一滴泪水后去世,临死的时候十分凄凉,身边守着的只有紫鹃、探春、李纨三人。
• 薛宝钗:在和贾宝玉结婚不就之后,贾宝玉因为林黛玉的死,最终看破了红尘,选择了遁入空道,出家当了和尚,只留下了薛宝钗独守空房。
• 贾元春:文中没有明示,不过应是死于宫斗。
• 贾探春:远嫁他乡,嫁给了海南岛上镇海总制周琼家的公子。
• 史湘云:史湘云的结局是嫁给了卫若兰,但不幸的是,卫若兰没多久之后就去世了,只留下史湘云一个人守寡直至终老。
• 妙玉:贾母出殡当晚,妙玉被入室打劫的贼寇盯上。次日夜间,妙玉遭劫,过了些时日,贾府传闻贼寇抢了妙玉下海,妙玉不依,被贼寇杀害。
• 贾迎春: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孙家,实际上是拿她抵债。出嫁后不久被孙绍祖虐待致死。
• 贾惜春:出家当了尼姑。
• 王熙凤:因为在小产后落下了病根,又多次受气,最终生病而死。
• 巧姐:被舅舅卖入青楼,王熙凤死前求刘姥姥把巧姐救出来,刘姥姥倾尽家产救下巧姐,后嫁给了板儿。
• 李纨:宝玉与贾兰共同金榜题名,李纨也成为了诰命夫人,但在得知贾兰噩耗时气绝身亡。
• 秦可卿:不论同学们是否读完红楼梦,我们一定在上课时已学过秦可卿死亡,不过死因不详,一种说法说她是病死的,另一种则是上吊自缢。
副册:
• 香菱: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后难产而死。
• 薛宝琴:后嫁都中梅翰林之子。
• 尤二姐:在王熙凤借剑杀人计谋之下,尤二姐备受折磨,当胎儿被庸医打下后,她绝望地吞金自尽。
• 尤三姐:因柳湘莲误听他人传言,怀疑尤三姐也是个不干净之人,要索回定礼,刚烈的尤三姐在奉还定礼时拔剑自刎。
• 邢蚰烟:生得端雅稳重,知书达礼,被薛姨妈看中,后嫁给薛蝌。
• 李纹:是李纨堂妹,随母在大观园住下,后王夫人说她已许了人家。
• 李绮:李纨之寡婶的女儿,嫁给了甄宝玉。
• 夏金桂:她极端嫉妒香菱,想用砒霜毒死她,但香菱侥幸躲过,倒把夏金桂自己毒死了。
• 秋桐:原是贾赦房中的大丫环。贾琏偷娶尤二姐后,贾赦夸他能干,把她赏给了贾琏,王熙凤死后,秋桐又和平儿争风吃醋。贾琏宠爱平儿,嫌弃她,她便天天哭着喊着不愿意在贾家,贾琏便叫她娘家人领了回去。
• 龄官:戏班解散后,她离开了贾府。
• 娇杏:贾雨村做了县太爷后,路见娇杏,便讨来做了二房。后为他生了个儿子,雨村嫡妻病故后,娇杏被扶作正室夫人。
又副册:
• 晴雯:是个特别刚烈的姑娘,最后被赶出了大观园,后来悲惨的病死。
• 袭人:奉王夫人之命嫁给了蒋玉菡。她与丈夫蒋玉菡。在贾家落难后一起资助了宝钗。
• 鸳鸯:也是个奇女子。贾赦看上她,非要纳她为妾,但她坚决不从。贾母死后,她自知逃不出贾赦等人的玩弄,悬梁自尽。
• 平儿:陪伴巧姐逃出大观园。后来贾琏把平儿扶了正。
• 紫娟:可能是与惜春一起出家了。
• 莺儿:在宝钗嫁与宝玉之后,她也跟了过去,据说,还是做一名丫头。
• 玉钏:不太清楚,最后很有可能做了宝玉的妾室,后随宝钗一起守寡。
• 金钏:含屈受辱投井而死。
• 彩云:嫁给了来旺家的儿子。
• 司棋:殉情而死,后潘又安抬来两副棺材,别人问他为什么带来两副,记得潘又安没有说什么,只是随后在司棋尸体边自杀。
• 芳官:抄检大观园时她同其他唱戏女孩子一起被撵走,她跟随水月庵的智通出家去了。
• 麝月:她是唯一一个见证了贾府走向衰败的全程、目睹了女儿的薄命的命运的姑娘。后随宝钗守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