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发生在夏天的故事,宁静而平凡。然而就是这部很存粹的影片,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回味,值得细细斟酌。平日里很少去影院看片,但唯独这部,很早前,便带有期待,虽然我知道票房不高,但是相比大片,这部《八月》更可以说有着点燃童年记忆的细腻呼唤。
/1/ 两个时代的更替,总有童年的影子
这部几乎全程以黑白技术处理的影片,却让人有一种平静的感觉。大概是摆除了杂色的干扰,反而更容易让人集中注意力在细节上。这部影片很平淡,甚至说很多事情都是每个人经历过不值得一提的小事,但是张大磊却把他拍出来了。
影片一开头就是描述小雷一家细碎的生活场景、吃饭、洗碗、平淡的聊天,这些最日常不过的细节,但黑白的影调里不乏温情,家人之间的彼此关照,彼此之间的一颦一笑,都似乎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温暖。小雷放学后跟着邻居孩子一起玩,值到妈妈喊着回家,才依依不舍离开的背影;一直带着双截棍在即使在游泳考试时也不忘带上的淘气模样;家人为了让小雷上一所好中学,找学校主任,找亲戚关系帮助的情景;住宅房楼下吆喝卖东西的声音,楼房里喜欢高歌的大叔;奶奶生病家人去探望……一幕一幕,都似曾相识。看片的时候总是会禁不住忘记这是在拍七八十年代的故事,而是我的小时候。即便是九十年代出生的我,这些影子也是那么熟悉。
/2/ 孩子的世界,纯洁又平凡
这可能是我看过最平淡的一部电影,没有爱情,不够喜剧,也没有悲剧。更恰当的讲,这是由一个孩子里看到的世界,所以没有繁杂的关系和剧情,孩子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爱憎分明,简洁明了。
在小道里和几个小伙伴看见三儿欺负一位大男孩时呆呆而惊诧的样子,在剧场里看见男男女女抽烟喝酒搂搂抱抱的好奇与厌恶,在看见有人被抓时不顾爸爸反对冒着雨出去看的好奇样子,被妈妈拉去找主任为了更好升学时,不知道人情世道和老师顶嘴甚至打老师的冲动,刻画的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男孩子的性格,细腻而不乏温暖。影片虽然是黑白色调,当是当再次回忆起来时,却似乎又镀上了一层温情的色彩。影片里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大概是:“凭本事干”,父亲的性格也是豪爽而有志气却又不乏柔情,事业后独自在客厅空手打拳发泄的情节,和孩子在田野里吃西瓜分享的快乐,离别时对着熟睡的轻轻的吻,刻画了一个男人不缺温柔的刚劲。
/3/ 童年,一场纯真而羞涩的梦
每个孩子童年里都有那么一个羞涩的梦。电影里小雷做了两次梦,梦见和喜欢的女孩子坐在溪边,女孩子向他不断靠近,就当心愿要实现时,小雷却在大汗中惊醒。炎炎夏日,梦醒时分听见一曲悠扬的琴声,原来是喜欢的女孩子正在对楼拉琴,偷偷地趴在窗台看,怕被她发现,又怕被父母发现,每天都盼着能看到自己喜欢的女孩。想起罗大佑的《童年》——“隔壁班的那个女孩,什么时候经过我的窗前,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迷迷糊糊的童年”。
孩提时代的我们,对爱情或许懵懂,却有一种纯净纯粹的期待,美好又单纯,这种朦胧羞涩感觉许是我们成人世界里寻不回的温柔。
/4/ 离别,是离开,也是成长
影片中小雷爸爸所在的工厂因为改革而散了,亲戚朋友聚在一堂,吃饭唱歌跳舞,小雷躲在角落边望着爸爸妈妈跳舞,年少之时或许还不懂这意味着离别,纯真的眼神里只是懵懵懂懂感觉有特别的事情。直到一大早跟妈妈一起送爸爸离开时,离别来得太匆匆,还没有好好的道别,载着爸爸的车子已经离开了。留下母子俩,小雷的身上还披着爸爸穿着的衣服,站在原地,一直追望,直到妈妈喊着离开,才闷闷不乐离开。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离别的滋味谁都懂。而小雷也渐渐长大,懂事,不再是那个为因为觉得三中校服好看而想去三中读书的孩子,穿上中学的校服,新的生活也开始了。
/5/ 昙花一现,便是我们的童年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昙花开放时,几个孩子争着合影,都说昙花一现,这个珍贵的场景,不仅暗示了那一刻的美好,更是对童年珍贵而短暂的感概。每个人都是如此吧,童年,美好而又短暂,却值得用一辈子去回忆,去追随。影片最后三分钟突然转为彩色,父亲依旧坚持自己的职业,在剧棚里忙碌着,彩色或许是时代的变化,记忆的变化,也或许是生活的改变,小雷的成长,或许是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
童年,如梦一场,梦醒时分,有汗水,也许也有泪水。
时代给了我们五彩斑斓的新生活,但或许却没有儿时那份黑白的记忆来得纯粹而温馨。这部没有特效没有太多起伏跌宕的影片,却可以在许多人身上挖掘出彼此共同的童年余温,看多了大片和各种情景剧,也许这样的片子很难让人耐下性子看完,但是仔仔细细看完却发现每一处细节都有太多的感触和寓意。
愿长大后的你我内心深处都有一份温暖的记忆,不关乎时代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