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里穷,经常听到有人和母亲说,年轻的时候吃点苦不算什么,你看孩子这么出息,等老了就可以享福了。我那时候总不太理解这句话,年轻的时候吃苦不也是吃苦吗?这吃苦的先后顺序有多重要?最近读了阎真的《活着之上》,对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表示深刻认同。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硕士研究生聂致远毕业后留校任教,然后一步步成长为教授的事。聂致远有真才实学,正直,他的同宿舍同学蒙天舒和他换了导师(聂致远原来分配的导师即将任副校长,蒙提前知道了这事,就来求聂换了),和聂致远商量抄袭了聂的论文,还通过疏通关系拿到了优秀博士论文,比致远早很多评审副教授、教授,并当了副院长。而一肚子学问的聂致远事事落后,在妻子和家庭压力之下,仍然保持一颗正直的心,靠死工资生活,自然是更辛苦。不过最后,在评教授的时候,同时参评的有两位是副校长的弟子,两位副院长互不相让,聂致远“渔翁得利”,在新要求启用前评上了教授,那两位副院长弟子在公布现场一个大哭,一个晕倒。而且有了申报国家课题的机会,虽然最后没有写是否申报成功,但写了这次走关系的门路早早封上了,应该是比较公平,那聂致远应该会成功的。也算年轻的时候处处受压,最终得以否极泰来。
我想作者写这部小说的初衷是揭露高校的学术腐败的,我却从中读到了另外一层含义。现在社会可能确实存在这样的一些现象,有的人走捷径,找关系,或者借职务之便捞取油水,这样来得容易,可以很快“富”起来,住大房子,开好车,锦衣玉食。
可是我觉得,还是要保持一颗坦诚的心,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在公司有时也会接触到钱,但是从来不会为自己谋什么福利,比如利用工作之便虚报报销额度,搞个几百块钱反倒搞得自己很不舒服,扰乱了踏踏实实做事的思绪。就像聂致远,安心科研,还可以打磨出几篇让人眼前一亮的论文。
其实,年轻的时候“穷”一些,好像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房子小一点,总归基本功能是有的,所以也不过是住的局促一些,也不是什么决定是否快乐和幸福的关键因素。到时要踏踏实实的自我提升,让未来充满希望,回想起来也不会后悔,就算最终没有过上多么显达的生活,也是踏实的,因为自己能力就是这样嘛,好歹不会有那种把人打击到崩溃的风险,比晚景惨淡要好。而何况,踏踏实实做事,成功的几率反而更大一些。
对教育孩子也一样,是自己的就收着,不是自己的不能要,想要要靠努力去争取和换得。有人说苦难守恒定律,一个人一辈子受的苦是一定的,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与其如此,还不如先苦后甜,这样更可控,更有希望。何况那年轻时候所谓的甜,还不见得是真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