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地下室手记》,被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纪德认为:“这部小说是他写作生涯的顶峰,是他的扛鼎之作……是打开他思想的钥匙。”
这样一部饱受赞誉的《地下室手记》,我刷读两遍,读起来颇为吃力,好多语句能看懂字词排列,却不解其意,不理解陀翁想表达的深层内涵。对自我心里,意识的分析并不能感同身受。
“《地下室手记》中的主人公是个四十岁的退休文官,他善于思考,常常分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四十岁时,他得到了一小笔遗产,就退休了,从此在地下室整整生活了二十年。他一生坎坷,被人蔑视,屡遭欺凌,充满痛苦、屈辱和怨恨,他为自己的软弱而苦恼,但他又深深意识到:“人类所有的问题,似乎的确就在于,人无时无刻不在向自己证明,他是人,而非管风琴上的销钉!”因此,他力图确立自己的个性,却又找不到正确的途径,甚至连自己的身份都无法确定,因而整部小说贯穿了他对身份的焦虑以及身份无法认同的苦恼。”
只能说,《地下室手记》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整部小说只有两章内容,第一章是地下室人内心想法的自述;第二章是地下室人追溯与一名女子的交往经历。
我需要借助网络关于这部小说的作品鉴赏,才能理解一二。由个人学识和经历所限,在我看来《地下室手记》是敏感人的精神内耗,是对自我的一种折磨。
以下文字来自《地下室手记》,是我直观能读懂并理解的内容:
1、“我是个病人……我是个凶狠的人。我是个不招人喜欢的人。”
2、“不去医生那里看病,决不会使他们受损害。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我所做的这一切只会损害自己一个人,而不会伤及任何人。”
3、“曾是一位凶狠的小官吏。我粗暴无礼,并以此为乐。”
4、“我供职是为了混口饭吃(但也仅仅为了这个目的),因此去年当我的一位远房亲戚立下遗嘱留给我六千卢布时,我就立刻辞职,蛰居在自己的小角落里。我以前也住在这个角落里,但如今却是定居这个角落了。我的房间糟透了,环境恶劣,位于城市边缘。”
5、“意识太过丰富——这是一种病,一种千真万确、不折不扣的病。”
6、“我尊重自己,是因为我自己身上至少还能够拥有懒惰;我身上至少还有一种似乎是确凿不移、自己也坚信不疑的品性。有人问:这是个什么人?回答道:懒汉。”
7、“人需要的只不过是一种独立的意愿,无论这种独立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也无论这种独立会导致什么后果。”
8、“人是一种动物,主要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动物,注定要自觉地追求目标并从事工程技艺,也就是说要一生一世、接连不断地为自己开辟一条无论通向何方的道路。然而,有时他也试图滑离正道。”
9、“每个人的回忆里都有这样一些东西,它们不能公之于众,而只能向朋友们公开。还有一些东西,即使对朋友也不能公开,而只能对自己公开,而且还得在隐秘情况下。然而,最后还有这样一些东西,甚至都害怕对自己公开,并且这样的东西,在每一个正派人那里都有相当多的积累。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人越是正派,这样的东西就越多。”
10、“据说,人一工作,就会变得心地善良、光明磊落。唔,这至少是一个机会啊。”
11、“任何时代,一个作风正派的人都应该是胆小鬼和奴才。”
译后记:
“地下室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的第一个思想者的形象,他是一个“以进行意识活动为主的人物,其全部生活内容集中于一种纯粹的功能——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
弗兰克则宣称:“作为揭示我们时代的感受性的隐蔽深渊的关键性文本,在现代文学中只有少数作品比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更广泛地被阅读,或那么经常地被引用。‘地下室人’这个名称已经成为当代文化词汇的一部分,而这个性格现在已达到最伟大的典型文学创造之一的高度,正如哈姆莱特、堂吉诃德、唐璜、浮士德那样。”
“《地下室手记》是一个人的内在生活,是他的情志、焦虑和决心——这些都被带进了核心,一直到所有的景象被揭露无遗为止。
“个人无法找到在集体生活中的归属感,从而导致认同无法完成。由此带来的,是‘我’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破裂。自我主动自觉地与他者疏离,主动抛弃作为自我认同之对照物的他者,因此造成信任感的丧失和认同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