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就想带两条裙子,结果一出门又是一个行李箱,一只背包。还有我带的一箱子海鲜。
每次在侯车厅看到齐齐哈尔,都会莫名的留意,那个9月15号就会飘雪的北方鹤城。这次我将奔赴这座城市,那个二十年前成就我们、锻炼我们的铁路院校。我在去火车站的路上竟然激动的热泪盈眶,像是去会见一个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茫茫无际的芦苇是1999年我第一次去齐市求学时车窗外的景象,荒凉、人烟稀少。那个基本上没有春季和秋季过渡的地方,极寒,成为我们终生怀恋并热爱的第二故乡。
同聚会是年后就开始筹划的,想到可以见到当年求学的故乡,让我想起了徐志摩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齐齐哈尔是我的第二故乡,如今一枚窄窄的火车票承载着人到中年的我重回这片土地,回忆我们记忆中青涩却飞扬的青春。眼前浮现出春天刚刚开化的嫩江,烈日炎炎下的龙沙公园,来不及等到树叶变黄的秋季,还有树上挂着冻干绿叶的冬天……
北方城市即使是在7月份,清晨也是微带寒意的。这也是众多游客夏季前往北方旅游的原因。站前广场日本人建的红砖楼依然如故,齐齐哈尔站舍还是二十年前的旧貌,一种略带激动的亲切感迎头而来,接站的同学问我是不是拍张照片,我说等其他人来了一起拍吧,终未拍成。
“共叙桑麻忆青春”,是我为齐铁工校工程9945毕业20周年设计的海报文案。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的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被友人邀请做客,房屋内喝着米酒,询问起年景的好坏,拉拉家常,话话桑麻。朋友之间的那种温馨、融洽、真诚的氛围体现的淋漓尽致。我想,它正符合我们毕业二十年后相聚的场景,一面喝着酒,一面唠着这些年来工作与家庭,如意与心酸,这些年的喜悦与无奈,成果和未来。诚如所想,此聚我们如愿以偿的把起酒话桑麻。
聚会选在了7月8号、9号,顺顺当当的日子。王老师由虎林赶赴到齐齐哈尔与我们相见。路途最远的是山东省兖州的两位女同学,乘坐12个小时的高铁,且没有固定座位。拖着行李箱,领着娃儿就这样与我们相见在7月7日的晚上,姐妹们因重逢喜极而泣,紧紧相拥,大家一起唱着歌,喝着酒,因重逢相聚而喜不自胜。
我记忆中对校园的环境已模糊不清了,是有一次梦到了教学楼的后门,醒来后想起来教学楼是有个后门,我们经常从后门进入,紧邻后门的建筑就是体育馆,我们入学报道的场地。想起往事,回忆起在校园里生活的印记斑驳的年少时光,才意识到我们已步入中年——不惑之年,青葱岁月一去不返,年轻的时光就这样流逝了,不禁感伤万千,只想有机会重回学校看一看我们年少求学、生活过的地方,那个承载着我们哭、我们笑,让我们痛、我们醒的建校70年的铁路院校。既然我们无法抵挡岁月年轮的转动,那就让我们实现回忆自由,今天的相聚,是为了日后能追忆那些曾经的似水年华。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7月8日早上齐市下了大雨,仿佛是老天在为我们的归校洗尽尘埃,师生在校门口拍照留念,曾经的“齐齐哈尔铁路工程学校”已更名为“黑龙江职业交通技术学院”,简称“黑交院”。属于热门学校,直接向铁路系统输送技能人才。两位老师带领我们进入校门,教师楼前挂着“以改革谋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一流”牌匾,简短有力的介绍了师资和教学质量。教学楼前面的林荫路,还是二十年前的面貌,走在小路间仿若昨日。“铁路之父”詹天佑的雕像还屹立在花园的正中,风华依旧。由于刚刚下过大雨,校园里也尽是积水,孩子们蹚着雨水嬉闹着,老师们不时的与我们每个人交谈,关切的问询每一个人的工作、家庭,关心我们过得好不好。岁月虽静好,却如白驹过隙,还好,我们今天都能聚在一起,趁依然风华正茂。
在教学大楼前合影,去曾经的教室看一看,依然坐在昔日的座位,站在那个时候的讲台,徘徊在那个时候我们蹉跎岁月的地方。到寝室走一走,厕所水房、寝室门都还是原来的样子,二十年如一日的存放在记忆里,二十年前的记忆与眼前所见相契合,怎不令人激动感慨。校园之旅持续了近三个小时,图书馆、二食堂、校园的通道,都是我们熟悉的样子,我们质疑母校为何不能进行修缮,又在庆幸幸亏没有什么变化,才能让我们找到记忆中的青春。
“忆厨阁饺子酒” ,这个饭店菜品鲜香,量大,堪称物美价廉。大包房宽敞大气,三十人台坐满了,很适合聚会。中国人讲究家宴必少不了饺子,正好我们找了这家有手工水饺的特色饭店,吃着饺子叙家常更拉近了我们的情谊。丁老师致词,为我们的齐聚给予了美好的寄语。长者如父,我们静静聆听老师的希冀和嘱托,恍如二十多年前班主任在教室里讲话的场景,老师的风度气质一如当年,我们依然是用心聆听谆谆教诲的入学新生。
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我们1999年刚入校的时候,学校作为欢迎新生入校的欢迎礼,集体组织学生乘坐大客车去参观的。9月份的扎龙,芦苇已黄,秋意甚浓。被丹顶鹤追的扭头就跑是对扎龙印象最深的记忆。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一切秋景记忆都被丹顶鹤伸着脖子追赶的惊吓代替。24年后重游扎龙,票价65,芦青水绿,凉爽的风吹荡在盛夏的芦苇荡栈道里,孩子们捕蜻蜓、蝴蝶、蚂蚱,由于是自然保护区,昆虫品种是我们所未见过的,我们徜徉在这片北方的土地上,呼吸着新鲜空气,欣赏着自然风光,看着孩子们成群的嬉闹在这个让我们成长的第二故乡,心中踏实畅快,感叹岁月静好。
“便宜坊”是我们上学的时候吃的美食,也是这次回校每个人心心念念想去的地方。炸鸡架、薯塔、炸蘑菇、炸包菜、炸香肠……,就着当下的大窑冰橙,所有人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甩开腮帮子一顿造,还是当年的味道,还是当年的我们围坐在一起,还是当年的同学同窗情谊。岁月如斯,时光如故。20年后我们如期而遇,何尝不是一种人间幸事。
龙沙大夜市是我们上学期间经常去的地方,夜市非常之大,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我们上学的时候主要逛买衣服,夜市的衣服能讲价,物美价廉,当时是穷学生的原因吃的没怎么买过。9号晚上我们逛了龙沙夜市,虽说国内的小吃千篇一律,但也不尽相同。我在那里吃到了雪绵豆沙、炸三样,烤苕皮,浇汁臭豆腐,火鸡面……。7月份的北方城市夜晚还是有一些凉爽,我本件去买件外套穿上,结果小吃还没逛完,却忽然下起了雨。我们顺势躲进了夜市临街的大排档,我们上学的时候对夜市旁边的这种大排档曾经向往,却因囊中羞涩,一次也没吃过。今天借着下雨,一定要进里面消费。点了小龙虾,烤串儿,小啤酒儿,值得一提的是小龙虾配套的塑料一次性手套借鉴了江小白的文化特色,每袋手套都有不同的logo,比如:要是喜欢一个人,就拿起虾鼓起勇气去表白……,墙面上有一串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啤酒喝起串撸起。班长请客,尽兴而归。
齐市城市街区还是旧貌,站舍还是24年前的样子,站前的贵宾休息室,用的就是原来日本人盖的红砖楼,抗震强度应该是挺高。站前还有24年前的白鹤宾馆,一马路、二马路、三马路依然列序并存。百花园就是小商品批发市场,地下还是吃饭的地方。景新市场、新开路市场依旧存在,也还是旧貌。作为一个北方城市,能在2020年后保持这样的商业模式,已经证明了城市本身的经济,二十年后回到这个经常出现在梦里的地方,天依旧蓝,风依然清,人如故,齐市犹如一位等待倦鸟归巢的老人,张开双臂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含情默数,永念心间。
7月10日,我与山东两位同学由齐齐哈尔南站上车,同一趟列车踏上返程旅途。纵然有不舍,依恋,但生活还要继续,日子照旧要向前走。我们要回归家庭、踏上工作岗位,回到自己所在的城市继续耕耘奋斗,建设当地的铁路事业,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岁月如梭,韶光易逝。重回首,去时年,揽尽风雨苦亦甜。时光在悄悄的流逝,岁月偷偷的奔跑,也许在以后长大的岁月里,我们从未改变,只是越来越清晰的成为自己,走过岁月,走过生活,生活犹如万花筒,有许多的不如意,愿我们多年后再聚,依然是那个追梦人,我们依然能捕捉到自己追梦的影子,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