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是我,也是他?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和父母吵架摔门而去,同事之间因一件小事而心怀怨恨,恋人之间三言两句就闹分手。
我们总觉得他/她不能理解我,她/他就是故意这样的,他/她的问题太多了,都不想说了。或者,我们之间有代沟,没办法。最后,她/他就是这种人,众多个理由说服自己,给他/她在我心目中的好形象从此宣判死刑!
究竟是什么出现了问题呢?我们的火气蹭蹭蹭的快要烧了全宇宙?结合自己经历或所见所闻。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很多人都不会说话。你肯定会说,切,在这瞎bb 什么呢?谁不会说话?!别急。我想说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怎么说话,要知道沟通真的是一门艺术。是真的需要我们去学习的,不要想着我长了嘴巴就肯定会说话。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里走出延津的杨摩西,为的是寻找罗长礼,寻找能说的上话的人。而他的后人千方百计的试图回到延津,既是为了圆一个心愿,同时牛爱国的千里寻觅朋友,更是为了一句说得上话。这是故事,但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借一句有点文艺的话,一个人的孤独不是孤独,最大的孤独是一句话找另一句话的孤独。
我们和另外一个人说话,愿意讲出自己的想法,就是希望他理解我。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想破切表达自己的愿望,可是方式不对,反而把事情,两人关系弄得一团糟。先举个例子吧,有个女孩刚上班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就打电话给男朋友说了,然后男孩就说你不是不喜欢这个么,干脆还不如换了。女孩生气了,然后就不理那个男孩了,为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女孩给男孩倾诉,想要的是男孩能明白他的烦恼。这时候她需要的只是男孩充分的倾听和感同深受的理解。
记住,倾听别人处境的时候,急于给出建议,或者安慰,说教等都是妨碍我们的倾听的。也是对方最不想接受的。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明白对方真正需求的是什么。让对方感受到你是理解他的。
那么,怎么做到别人的理解呢,我们又该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呢。
这里有一个非暴力沟通原则,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客观的观察你看到的,不要做任何评判,然后表达你对此事自己内心的感受,再说出你的什么需要导致这种感受,最后你希望请求他能做到什么来达到你的满足。
有一个经典的例子,一个母亲对青春期的儿子说:某某,看到桌子下三只脏袜子(观察)我很不高兴(感受)我看中整洁(需要)你能不能把它们拿回房间或者扔进洗衣机(请求)。
如此,只要诚实的表达出自己,非暴力沟通 的前三个原则,让对方感受到你是很尊重的和他在交流,最后的请求又怎么不会让你感到满足呢?
当然生活中也不是如此的僵化利用公式,掌握沟通的方式,注重倾听,培育我们的尊重和爱。相信我们会更加愿意和别人沟通,解决事情也会感觉容易很多。
愿我们都会找到能说得上话的人,能真正理解我们的人。
推荐一本书。卢森堡的这本《非暴力沟通》因为最近自己生活面临了很多暴力沟通的问题,而选择读了这本书,上文只是个人阅读以后收获的冰山一角,原书还有大量的实际案例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教给我们非暴力沟通具体运用的方法论,很实用,诚意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