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1 | 2025-07-01

重启自己的第1·天:

01 早起

早6,没有闹钟自然醒来的一天。

昨夜凌晨被风声惊醒,大风、闪电,随后的雨点声,没有雷声,整个人还是困的,爬起来关了窗户继续睡觉,早晨时分自然醒来。

昨晚和孩子生了气,醒来后身体有些不适,一边想不能再继续这么管下去,再管就要命了;一边想不管能怎么办,孩子是我的生的,难道要任他自生自灭吗?再想,或许是因为前半生过于顺遂,自己昨决定的事情太多,所以后半生要有一个逆子,来平衡一下这个人生,多一些跌宕起伏。

02 今日份学习

早上借助deepseek问昨晚与小朋友吵架的事,没想到给出的答案让我汗颜,觉得自己还没AI善于亲子关系:

问:10岁的男孩,放学后不回家,从5:30玩到了7:30,作为妈妈,我该怎么办?

deepseek的思考:妈妈这时肯定又急又气,还带着后怕。既要解决眼前的安全管理问题,又要考虑长远的规则建立。

10岁时孩子建立自主性的关键期,孩子想证明自己长大了,但对危险判断还不足,直接严厉惩罚可能引发对抗,放任不管更是不行,需要平衡点。

所以,沟通策略很重要,妈妈要平复,要表达担心;也可以辅助技术手段,比如手表或约定时间,核心还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安全意识--外在监控永远不如内在警觉。

单次教育效果有限,可设置21天懂得观察期,每周和孩子复盘改进。

deepseek的解决方法:这是个需要认真对待的安全问题。

🔍 核心原则:安全第一 + 理解原因 + 明确规则 + 培养责任感

📌 立即行动(针对这次事件):

1,保持冷静,安全确认:

深呼吸,先确保孩子现在已经安全到家。检查他是否受伤、饥饿或过度疲惫。

表达关心而非责备(第一句话很重要): 首先说:“你终于回来了!看到你安全到家,妈妈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这么晚没回来,妈妈非常非常担心你!”(强调“担心”和“安全”,而不是劈头盖脸骂他)

我看到他到家,首先生气的说了句:我都准备出去找你了!表达的知道不满,没有担心。

2,倾听原因,了解动机:

等孩子情绪稍微稳定(可能他也很兴奋或有点后怕),平静地询问:“能告诉妈妈今天放学后发生什么事了吗?为什么比平时晚回来这么久?”(避免质问语气:“你又跑哪疯去了?!”)

耐心倾听: 他可能是:

和小伙伴玩得太投入忘了时间。

被新奇的游戏或事物吸引。

路上遇到了什么事(比如帮助别人、迷路一小段等)。

故意试探底线。

不想回家面对某些事情(如作业、家庭氛围等)。

关键: 了解他在哪里、和在一起、在做什么。这有助于评估风险。

问他去哪儿了,只告诉说湖边玩了,没有说和谁在一起,没有评估风险。

3,共情与表达担忧:

在了解原因后,表达对他感受的理解:“妈妈知道和好朋友一起玩很开心,玩得忘记时间也是有可能的。”

清晰、严肃地表达你的担忧和后果:

“但是,天越来越黑,你一直没有消息,妈妈不知道你在哪里,是否安全,真的非常害怕和担心。脑子里忍不住想各种不好的可能。”

“我们约定好的回家时间,是为了保证你的安全。天黑后在外面,可能会看不清路摔倒、遇到不友好的人、或者让找不到你的家人急疯掉。”

“这种行为(不按时回家、不告知去向)是非常不负责任和不安全的。”

明确的告诉他应该先回家,告诉家人后再出去玩,要让家人知道。但没有讲明责任和安全问题。

📚 后续措施(建立规则与习惯):

1,共同制定清晰的规则和后果:

明确回家时间: 根据季节天黑时间、家庭安排,和他一起确定一个必须到家的绝对截止时间(比如:冬季5:45,夏季6:30)。强调这是铁律。

必须告知去向: 规则:放学后如果要去同学家玩或者去其他地方(即使很近),必须先打电话/发信息回家征得同意,并明确告知地点、和谁在一起、预计几点回家。 如果计划有变(比如换地方玩),必须再次告知。

设定“报到”时间: 如果直接回家,要求他在通常到家的时间点(比如5:15)打个电话或发个信息报平安。

明确后果: 和他一起讨论如果不遵守规则的后果是什么。后果需要:

相关: 比如,第二天不能出去玩,或者缩短接下来几天的玩耍时间。

合理: 不能过度惩罚(比如禁足一个月)。

可执行: 确保你能说到做到。

提前告知: 让他清楚知道违规的代价。例如:“如果你下次没有按时回家,也没有提前打电话告知原因并获得同意,那么接下来两天放学后你需要直接回家,不能出去玩。”

书面化: 可以把规则和后果简单写下来贴在家里显眼处。

接下来,马上就进入暑假,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需要明确回家的时间,外出带电话手表、约定回家时间,明确不遵守的后果,给予惩罚,还要确保自己说到做到,把这些写下来,贴在明显的地方,一起执行。

2,提供安全联系工具:

确保他有方便的联系方式(儿童手表、手机——即使是最简单的老人机或限制功能的智能机),并教会他如何使用。

确保他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父母的手机号、以及紧急求助电话(110)。

电话手表要用起来了,不带手表不出门。外出一定要给妈妈打电话。

3,教授安全知识和应对策略:

和他讨论不同情境下的安全注意事项(交通安全、不和陌生人走、不去危险地方玩、天黑后的风险等)。

教他如果迷路、感到害怕或遇到紧急情况该怎么办(找穿制服的人、去附近商店求助、打父母电话、打110)。

强调“告知去向”是安全的重要保障,不是束缚。

可以和他一起学习学校发放的安全通知,告诉他一起求助方式。目的在于安全。

4,理解需求,提供替代方案:

孩子渴望玩耍和社交是正常的。了解他喜欢玩什么、和谁玩。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满足他的需求:

允许有计划地玩: 鼓励他提前告知想去哪里、和谁玩,并约定好回家的明确时间(必须在绝对截止时间前)。如果他能遵守“提前告知”和“按时回家”,就支持他。

邀请朋友来家玩: 创造安全的环境满足他的社交需求。

安排家庭户外活动: 周末或放学早的时候,带他去公园、运动场等地方充分玩耍。

在遵守提前告知和按时回家的提前下,支持他玩,安排家庭活动日。

5,建立信任与沟通:

平时多和他聊天,了解他的朋友、学校生活、兴趣爱好。

当他遵守规则、按时回家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谢谢你今天按时回家并提前告诉了我,这样妈妈很放心!”

让他感受到家是温暖、安全的港湾,而不是只有规则和惩罚的地方。

对好的行为及时肯定和鼓励,家是港湾,不是惩罚的地方。

6,家校沟通(可选但重要):

如果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或者你非常担忧,可以联系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放学时老师是否有观察到什么,并告知老师你的担忧和家里的规定,请老师协助提醒孩子按时回家。

必要时,求助老师。

📌 重要提醒:

一致性是关键: 规则一旦制定,必须坚持执行。不能今天严格明天放松。说到的后果一定要执行。

关注行为本身: 批评的是“不按时回家且不告知”这个不安全、不负责任的行为,而不是否定孩子本人。避免说“你这孩子真不听话”、“总是让人操心”。

避免过度恐慌,但绝不轻视安全: 10岁的孩子确实需要一定的独立空间去探索和社交,但这必须建立在遵守安全规则的基础上。“告知去向”和“按时回家”是最基本的安全底线。

身教重于言传: 如果你外出晚归,也要主动告知家人你的行踪和预计回家时间。

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从自身做起,说到做到,不要总是忘记。设置安全底线,批评不良行为本身,不否定孩子。

🌟 总结步骤:

当下: 确认安全 → 表达担心(非责骂) → 倾听原因 → 严肃沟通风险。

之后: 共同制定清晰规则(回家时间、必须告知)→ 明确合理后果 → 提供联系工具 → 教授安全知识 → 满足合理玩耍需求(有计划地)→ 坚持执行 → 建立信任沟通。

教育孩子就像放风筝,线太紧飞不高,线太松会飘走。关键是在安全与自由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10岁正是建立规则感的关键期,你的引导会帮助他学会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承担责任。相信经过这次,你们能建立起更好的沟通和信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