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是一个受保护的特殊时期,它给孩子喘息的时间,以掌握他们今后作为成年人生存时所需的知识。”
养育孩子比狩猎技能更重要,对我们人类来说,你觉得是养育孩子重要,还是狩猎吃饱的技能更重要呢?
作者的观点已经非常明确。“父母、祖父母、年长的孩子、过路者甚至宠物狗都和宝宝在一起,这是人类特有的现象。这也是一个事实,如此多的人共同承担照顾孩子的工作,这是一家互相合作的企业,就像狩猎一头猛犸象一样具有挑战性。”养育孩子的确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虽然可能照顾者们已经驾轻就熟,但那也是经验积累的结果。那么为什么说“比狩猎技能更重要”呢?因为“用勺子舀冰沙是会产生实际结果的行动,不过人类还有许多共同的仪式,这些行动不会产生明显的实际结果,而且往往根本就没有结果,但它们在确定我们是谁以及建立团结方面仍然很重要。”“而对人类而言,无形的亲和力可能比任何直接的实际利益都更加重要。”就如:赚钱的是爸爸, 但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更亲密。
童年越漫长,智力越发达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人类的孩子就是一个特殊的学习者。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规划我们的大脑,而不仅仅是让它们单纯地成长。”“但孩子的学习远不只是听父母说什么或者做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你有没有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进行盲目比较?孩子上学期间,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做学业规划?孩子成长过程中,你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做某些比较重要的决定吗?
人类学习能力在反馈循环中代代更迭
“当每一代人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代时,他们所能做的事情就会有质的进步。最初在社会学习上的微小差异会迅速扩大,最终在思想和生活上演变成巨大的差异。不过,这里有一个有趣的附带前提条件。如果每一代都照搬上一代的做法,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任何进展。在某些时候,最好是在很多时候,新一代人必须创新,而其他人必须弄清楚,创新者才是应该追随的人。”家长是否接纳孩子有一些与自己不同的想法 ? 在孩子成长路上,你会允许他们进行那些你认为冒险的、甚至不可思议的探索吗?帮孩子解决难题时,你会直接告诉他答案吗?如果孩子给出的答案是很有创意的,你会有什么反应?
多样性是面对未来的利器。
让每个孩子产生差异化,无论是他们的思考和发展方式,还是他们从别人学到的东西 才能让所有这些孩子都有更好的机会在环境发生变化时生存下来。
家长应该做的,不是给孩子选定一个方向,让孩子去刻意练习,比如什么书法班、音乐班,而是,让孩子多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灵活地学习、适应新环境、改变社会结构的能力,这些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总结
进化赋予了人类漫长的童年,人类也由此获得了更高的智力。童年是用来探索的,这就是孩子被赋予的使命,这就是为什么成年人和孩子有着如此特殊的关系。时代变化越快,童年就越应该多探索,探索会让孩子有更好地适应能力。
相信我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现象: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尽快成熟独立,能够像成人一样做出合乎情理的行为举止。因为那个时候大人们就解脱啦!我自己也曾经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宝贝快快长大吧!这样我们可就省心啦!事实却是,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需要替娃操心的事儿。而且,有时看到孩子飞快长大,反而希望时间走得慢一点,大人也真是有点自相矛盾呢!但是,无论如何,我觉得作为父母要明白的一个事实就是,童年的长短不是人为可以控制得了的,而是人类进化出现的结果,而且应该和孩子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如果想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就是在孩子童年时期,尽己所能地给他们提供适合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在童年时期学习基本的生存技能,以及将来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讨论~~~
秋虹:宝藏般的童年,虽然我都不记得自己具体遇到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但看着这部分,有些向往,处在童年阶段真是太好了,一切皆有可能!
V平:说到进化论,原本是生物概念,但社科很多问题现在也能用这套理论来解释了。除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每一代都会有新的随机突变,这些突变在当前环境可能是不利的,但指不定在新环境就能脱颖而出,比如细菌的耐药突变。从种群角度考虑,群体是需要尽量多的多样性,这样种群中才有更大机率能产生各种突变应对无法准确预测的未来,所谓时代造英雄,旧时代中某种特质也许与环境格格不入,但也许新时代就是弄潮儿必备了。当然,作为个体,在 养育方面,应该是不希望这样靠随机突变来赌命的,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人们还是希望能把握大势,提前布局,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家长越是自认为能够把握未来走势,越是会倾向于木匠式的理念,即使知道有园丁理念,但难免陷入《病梅馆记》式的陷阱。知易行难,且看下文分解。
好几天前看的本章,当时还没多想,看了颢轩的总结,我觉得作者用进化论的确是能说明作为整体的人类,园丁式育儿有进化优势,能够维持种群在各种环境有效繁衍,但作为个体,育儿的目的其实更多是为了在同类竞争中胜出,进化论可管不了这个。那问题来了,从具体个体角度,园丁vs木匠一定更优吗?
秋虹:特别喜欢你的问题,很尖锐,提拉着大脑必须深入思考才能应对~
具体到个体,园丁式教养并不是不成才啊,只是没有准确的目的地,但重视养育的过程,给生命更多可能性
木匠拿到一块木头有具体的目的,我觉得它们最大的差别是关注过程还是结果~ 尤其是面对活生生的小生命,目的方向没那么快明确,而且是自己的选择还是替代决定,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活到五六十岁离家出走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叛逆,和小时候没有自主做决定有很大关系
即使不去管几百年后的进化论,从具体个体看,早年没有被看见长期压抑的东西迟早会跑出来还债,孩子的敏感期如此,青春期亦如此
最近看完了《那不勒斯四部曲》女主在三十多岁逃离看似美好的生活,离婚后摸爬滚打也要和童年事情暗恋的对象在一起,我觉得就是小时候没有被允许自我压抑的结果~
V平:谢谢😜 我知道下面的问题有点像抬杠,不过如果大家都秉持园丁理念,其实也会错失一种可能,影视作品也会少一大类。
想像一个没有悲剧,人们甚至无法理解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世界。
秋虹:昨天听了《三体2》,忽然觉得地球人在应对三体人到来前采取的措施也是木匠和园丁的方式,集权定额配给等木匠做法失败了,后来果断放手自由一博,又重获新生飞一般进步了,有能力和三体人对抗……
究其根源为何有不同结果,木匠方式比较适合短期单一的目标,比较高效,但对待长远复杂的甚至未知的内容,园丁式方式更优,园丁方式拓展了认知边界,让未来有无限可能,在长期规划上路越走越宽,木匠单一目标使得路越走越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