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我这朋友是一美女。我想讲讲这个美女朋友的故事,但是为了避免道德批判,我必须先介绍一下她伟大祖国的婚恋观背景。
在中华文明大肆入侵之前,日本保持着走婚制度,这种婚恋制度based on母系社会,就是女孩长大了不出嫁而是要等男孩子来,男孩子是来过夜的,这很直白。但这种关系保持着很强的私密性,男孩不走门而是爬窗(莎士比亚经典桥段咩?),悄悄的来,天不亮就走。而“结婚”的标志是男孩连续来三天,这样第四天早上他就不用暗搓搓,而是可以大摇大摆的离开了。但这跟我们观念中的婚姻依然不同,更何况结婚之前,男孩走到多少个女孩家去,女孩又等多少个男孩来,都是不详的。
中华文明长驱直入之后,大到经济政治,小到衣食住行,都给这个天然生猛的民族带去了巨大冲击,城市建设成了“长安”的样子,男人写起了“字”...但有一个很难改变的,就是这个走婚制。走婚制走到了什么年代我不得而知,也许后来男性越来越强大,使得它瓦解掉了吧,但这种原始生猛一朝之间就文明化,没有经历过自然发展,必然会留下很多“结合之痛”,这造成了日本人的婚恋观至今依然保留了很多奇葩之处。很难讲这是遗留还是舶来,在我看来是它俩生的小孩。
比如,日本倒不是没有智斗小三的故事,但是爱戴小三的事迹显然更常见。一个真人真事:老公来中国常驻,老婆不喜欢这里的空气、食品不肯同来。驻外会拿两份工资,一份留日本,月月存入老婆帐号,另一份算是差补,够老公在中国生活并找个姑娘。几年之后老公任期满,打道回府泪别小三时,老婆特地从日本赶来,当面跟姑娘道谢:谢谢你照顾了我老公,帮我尽了该尽的责任。并亲手给姑娘置备了几件好衣裳,作为担保人给姑娘办了个签证带到日本去游逛了一圈,给她看老公在日本时生活的环境、细节,再送回来,从此老公跟姑娘天各一方,老公交回给老婆照管。一家三口一团和气。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朋友婚后手里转着几个情人(日语叫爱人)。情人在日本人的观念中,除了几分不可言说的耻感之外,更多的是正面意义。比如有个访谈,让一个大叔(常青藤)男艺人评价一个非常nice的小女生,他说:娶回家做老婆太浪费了,做“爱人”才配得上她。(那些有着“娶一个女人才是对她最大的赞美”观念的人们,请绕行日本)彼时我还不甚理解,直到朋友给我讲她的故事。
她在fb上晒新跟我学的中国茶道,you know,对于日本人来说,这算是比较拽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国既意味着异国情调,同时意味着书本上熟悉的古文诗词,而他们自己的茶道,太庄严刻板,年轻人多少有点敬而远之。或者也许可以这样说:玩一个古老且伴随新生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文艺女青年的标志。不信的话你可以试着告诉一个中国男青年:我会织阿拉伯地毯。
她的情人们给她点赞。
她去摩洛哥,沙漠中牵着骆驼。她的情人们给她点赞。她开个展,她的情人们给她点赞。
她一面收获着各种赞,一面给老公发短信:昨天去游泳换下来的衣服忘你车里了,帮我带回来。老公回说:好。她回说:在后座上。
她跟老公的交流跟茶道无关,跟摩洛哥的骆驼无关,跟个展无关,他们交流很多,都是这样的:上楼前带瓶醋,转角那家小店就有卖;明天载我去城东那家面包店,听隔壁太太说那里的melon pan不错;太阳镜要去修一下;我会晚十分钟到;某某的电话,你直接打给他吧...
她说:老公和情人必须不是一个人。把撒哈拉沙漠上的驼铃设置成起床闹铃,就是自毁前程。
好吧,文艺范儿情人不能亵渎,我懂,那为什么不能跟老公分享点文艺呢?
她说:你以为商业(赚钱)的庄重就可以被文艺亵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