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长,
是在孤独里可以进行的最好的游戏。
文丨旧故麻袋
∨
最近朋友推荐我一本书,书名叫《送你一颗子弹》,我没细问为啥推荐此书,也没立刻去当当下单,只是下意识的去网上搜罗了一番,其中看到一句特别戳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看这书时,我高中,似懂非懂,掺杂着非主流似的矫情,单纯认为,孤独就相当于寂寞,约等于空虚,大于无聊。
现在看孤独,有一种天命般的神圣,没了撕心裂肺的念想和胆战心惊的恐惧,趋近坦然。说白了,孤独是一种状态,并非表面的萧索和冷峻,是经历了一些人、一些事之后的泥沼,在割裂出的内心深处,不可妥协的存在着。
就像最近看《白夜追凶》,关宏峰无疑是孤独的,内心藏着误杀吴玲玲的痛,无法放下,困住了自己,所以患上了“黑暗恐惧症”,在没有灯光的世界,他深藏内心的罪恶翻涌而出,即使是误杀,他也没法原谅自己,把自己困在泥沼里。
朋友中也有不少孤独的人,有爱过一个人放不下的,有因为自己间接铸成大错的,也有源于原生家庭的困境留下童年阴影的。虽然生活中与常人无异,但内心总有一块无法触碰之地,也许会在某个时间某些地点,莫名的忧愁起来,可不能归咎于矫情,那种疼痛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明白。
有人说:真正的绝望跟痛苦,跟悲伤、跟惨痛都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那种看破世事的淡然,不再感慨人生,不再对酒当歌,不再泪落枕襟,也不再为鸡汤的种种道理而恍然大悟。
但孤独也并不是冷冰冰的,它有着自己的温度,不是郭敬明小说里的青春疼痛,孤独的状态,也许只有活的越久越能体会,青春期的那些不言语,多多少少和情感有些关系,但那时,你救不了自己,能做的只有“想不通”和“想太多”,所以那时的孤独说到底是“庸俗”的,沾染了太多“自以为”的水分。
真正孤独的人,就像是得了一场持续不断的重感冒,用再多的药也好不了。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无论是天才、智者,还是内心有泥沼的那些人,寂寞者自怜,孤独者自足。
所以,人与人接壤,能述说的仅是片面辰光,一两桩人情世故而已。那些不能说的,才是最深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