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是战国后期韩国的公子。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介绍韩非子时,说他喜欢刑名法术之学,但是口吃,不善于口头表达,擅长书面表达。于是,他上书给韩王提意见建议。估计书面材料还是难以引起重视,韩王并没有接受他的建议。
韩非子痛惜韩国不严明法制、任用贤能、富国强兵,自己的意见建议又不被采纳。于是,愤而著书,写了《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共10万多字。
其中,司马迁全文引用了《说难》这篇文章,大有深意。读完《说难》,我也深受震撼。
说的前提是信任。
《说难》第一部分主要是说,说的内容和技术本身不难,难的是说得合对方的心意。对方爱名誉,你跟他谈利害,他认为你格调低;对方爱利益,你跟他谈名节,他觉得你迂腐;对方表面爱名誉实际爱利益,你讲名节,他表面听你的,实际却疏远你,你讲利益,他会暗地用你的主张而不用你这个人。
更可怕的是,一不小心就可能陷入危险境地。例如,说话的人无意中说中了对方心底的秘密;好心好意给人指出错误;交情不深的情况下出的方案失败了;采用你的建议的人不想让别人知道是你功劳等等。
所以,说的主要难处在说之前,要先取得对方的信任。而信任是何其的稀少和宝贵。
年少轻狂的时候,往往觉得我的意见对就行了,我的方案好行了。其实,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没有取得信任的时候,你说什么都可能引起怀疑,你觉得很冤枉;建立了信任,你才可以就事论事,讨论事情的对错。
为了建立信任,在前期可能要牺牲你的个性,掩藏你的锋芒,收敛你的言行。《说难》的第二部分就是讲了如何掌握技巧,取得信任。
说的时机是智慧。
你的智商高,你的建议高明,那该什么时机、场合提出来呢?
这需要高超的智慧。《说难》中举了三个例子。
关于亲疏。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冲坏了。他儿子和邻居都说不修墙可能被盗。晚上果然被盗,富人觉得他儿子聪明,怀疑是他邻居偷的。
郑武公本来就打算伐胡。征求意见时,关其思也建议伐胡。结果郑武公说,胡国是兄弟之国,你什么意思?就把关其思杀了。
所以,说话前得掂量掂量,自己说话会不会让人怀疑你的动机。
弥子瑕在卫灵公面前得宠时,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失宠后,说什么做什么都是错的。
所以,说话得掂量掂量,你在对方心目重是什么地位,自己说话的分量怎么样。
总之,说服别人,重要的不是说的内容本身,而是说之前的因素。
功夫在诗外。
韩非子深刻认识到说服君主的难度,还提炼出一个词“逆鳞”。
但他还是为了韩国,去了秦国。他懂得了说服多么难,还是试图说服秦王不攻韩。最终还是没有机会为自己申辩,结果失败,命丧异乡。
司马迁只所以全篇引入《说难》,大概是因为他忠心进言,结果惹怒了汉武帝,遭受了宫刑。
韩非子的无奈,司马迁懂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