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9

陈寅恪:一位三百年一遇的天才大师

“我的恩师是三百年遇到的大学问家,让我给他写碑文,我还需努力进步。”

这是当年有人想请钱钟书先生给陈寅恪写碑文时说的一句话。这位陈寅恪是谁,竟让钱钟书都没资格为他写墓志铭。

1:

乱世出奇才,真正天才的降生

中国近代,是个动荡的时期,但也是大师辈出的时期。如王国维、梁启超、章太炎、季羡林、鲁迅等这些文化巨匠。

同时更有天才的出现,又如钱钟书、张爱玲这样的天才少年。可是,要说真正能达到天才级别的人物,还非陈寅恪先生莫属。

1890年7月3日,光绪十六年,湖南长沙,中夏时节,一个男孩在巡抚陈宝箴的府上诞生了。

这是巡抚大人的另一个孙子,父亲陈三立,是位诗人,也是清末四公子之一。

因这一年是寅年,所以祖母就给这个孩子起了陈寅恪这个名子,恪是属辈份。

从此,这个男孩便开始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男孩已长成一个翩翩少年。

书香门第,更重视教育,陈家也不例外。

让陈寅恪痴迷的是史文学方面的知识。加上他的天资聪颖,因此,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熟读很多国文经典,这为他后来史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家两代都是维新派,崇尚国文的同时,也愿吸收西方文化。于是,陈寅恪十二岁那年,被家父安排随兄陈衡恪一起东度日本,开启了国外留学生涯。

他的足迹遍布许多国家,每到一处,都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就连拿文凭的时间都不愿浪费。所以在他后来回国的时候,竟一张文凭都未曾带回。

图片发自简书App


真正求学问的人,根本不在乎文凭这些烦文儒节,他们只想一心踏进学海里与世无争。

2:

受聘清华: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民国14年,此时期的清华学府要实行改制,把原来的学府改为大学,并设立国学研究院。

在胡适的建议下,实行导师制,其基本概念是:用现在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导师需要四位,前三位分别是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

那时,留学多年的陈寅恪先生也已回国。在这之前,他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就得到了西方学者的认可。

又有一二十种语言加身,后来的国学大师吴宓认为他已是当代最有学问的人了,于是就向梁启超提到了他。

而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曹云祥却说,陈寅恪一无声望,二无著作,三无文凭,一个这样的三无人员怎能让人信服。

这也让推荐陈寅恪先生的梁启超很是不悦,他生气地对曹云祥说到:“我也没有文凭,可也算著作等身了,但我的著作之和也不及陈先生的几百字。”

搁不住名声显赫的大才子梁启超的说词,曹云祥哪还有不允之理。

当然,陈寅恪也没让他们失望。他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实力。

首先,他的四不讲就让人佩服的不要不要的。

他说:“我一不讲别人讲过的;二不讲外国人讲过的;三不讲前人讲过的;四不讲我自己讲过的,我只讲我没讲过的。”

这是何等的底气,让他能口出如此“狂言”来。但是,如果你知道了下面的故事之后,相信你再不会说陈寅恪的言语狂妄了。

陈寅恪先生上课的时候,因学生太多,不得不在课堂外面的走廊上进行。上课的不仅这些学生,就连像朱自清、冯友兰、季羡林、无宓等这样的教授都会天天去蹭课。学生开心的叫陈寅恪为“太老师”,这也是“教授的教授”的由来。

有实力的人从不用张扬,他们低调地生活在别人的目光背后,在不经意间,其光芒足以让这个世界震撼。

图片发自简书App


3:

吃饭引进出的姻缘:情定清华园

为了学问,陈寅恪一心从不会二用。36岁的他早已到了婚配的年龄,可他却连一次恋爱都未曾谈过,也不想这事,这让家中的父母很是着急。于是,父亲传话说“尔若不娶,吾即代为聘之。”

迫于父母这样的压力,陈寅恪实行拖的半办法。他躲进了学校,天天到同事找元任家蹭饭吃,还借口说是赵夫人的饭菜烧的香。

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同样关心他的赵元任夫妻,与同事郝更生共同想了一个主意。

一天,郝更生突然向陈寅恪请教一幅蜀名“南注生”的诗卷。陈寅恪听到“南注生”三字时,很是惊奇,因为这是他仰慕的一位老人唐景崧的作品。

唐景崧:(1841--1901),清朝进士,官至二品,,曾做过台湾巡抚。著有((请缨日记))、((诗畴))、((迷拾))等作品。蜀名“南注生”的诗就是出至((请缨日记))中。

基于陈寅恪先生对这位老人的了解,能拥有“南注生”条幅的人唯有作者的孙女唐筲了。

为了能早点看到这条幅,他急忙打听唐筲的住址,一求尽快去拜访。而这也正是郝更生他们的目的,想把二人蹴成一桩好事。

原来,郝更生与唐筲早就认识,并且还是好朋友。唐也已经有28岁,至今也是单身。清华老师,有才有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郝更生的安排下,他们很快就见面了。一个是才子,一个是佳人,相见,话很是投机,彼此都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尽管陈寅恪先生对爱情也有过不同的评论。

第一,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也;第二,与其人交之有素,而未尝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是也;第三,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同棋与潘又安;第四,又次之,则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第五,最下者,随处接合,惟欲事是图,而无所谓情矣。

在爱情来临时的时候,这个持有五等爱情观的男子也陷进了爱的旋涡里。并于1928的8月底结束了38岁的单身生活,与30岁的唐筲在清华大学校园内谛结了“持子之手,与之携老”之约,从此过起了他的第四等爱情。

正所谓“在合适的年龄,正好遇见合适的你,晚一点又有什么关系。”

4:

岭南20年:留下最后的辉宏

陈寅恪的一生都在做学问,编写了诸多著作。他的博学不仅让国人极为尊崇,在国际上也是有着至高不及的地位。

1939年,英国皇家学府邀请他到牛津大学任汉学研究员,并聘请他为该校的教授。他是300年来第1个任此职位的中国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1941年,抗战期间,他准备经过香港前往英国负职时,香港沦陷了。他被困的消息传到日本,日本的著名学者也仰慕他的才学,要求日军不要对其为难,并为三日无炊的他送去了吃的东西,继而还想用巨资聘用。

在关乎民族气节之时,大师同样做到了不愧于大师的典范,他坚决地拒绝了。

被内地民主人士设法营救回来后,在西南联大认职,后又到了广东岭南大学。

此时的陈寅恪先生因之前的眼疾延误了治疗,已是名副其实的盲人教授,加上膑足的双腿,唯有床榻是他瘦小身体的最好伴侣。

他曾受陈毅军长和陶铸将军的特别关照。

为了不辜负时光,在助手黄宣的帮助记录下,他口述了多达几十万字的作品((再生缘))和((柳如是传))。当别人称其为辉宏巨著时,他竟然轻轻说到:“本是聊寂之作而已。”

1969年10月7日,这位三百年一遇的天才大师与世长辞,42天后的11月19日,他的夫人唐筲也随他而去。一个终年79岁,一个71岁。

冬去春来,岁月不停地更替着,半个多世纪就这样过去了。

大师早已远去,他似一颗巨星滑向了天际的尽头,无从追寻,只留下他曾经的传奇。

最后只想问:什么时候再有这样的天才大师出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陈磊《半小时漫画唐诗》pdf txt文字版电子书下载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儿时我们背着李白、王维的诗,感觉就是几个...
    藏书与生活阅读 754评论 0 0
  •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你会回到几岁? 我最想回到的是二十岁,那时已上大学,过了高考的重压,还没有走上社会卷入工作人事的...
    南方之岸阅读 906评论 0 0
  • 喜欢是静悄悄的, 我不经意看窗外风景, 意外发现风景里有个你。 喜欢是无意有心的, 我路过你曾走过的走廊, 不料与...
    戈多的理想国阅读 1,157评论 0 1
  • 在别人的眼里,男女之间似乎就不能有纯洁的友谊。如果你和某个异性走得比较近,别人很可能会认为你们之间有什么,甚至"...
    温暖的小太阳2019阅读 1,475评论 3 3
  •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藏在你的歌单播放列表里,不敢轻易打开,但是却也不会因此而删除它。 这首歌你只敢在四下无人的夜里,戴...
    金小爻阅读 5,699评论 10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