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第37章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贤:多才也。从贝、臤(xián)声。臤从臣从又,意为用手段掌握住屈服者。贝、臤叠加,意为能用手段掌握住屈服者与财物的人。
贤的本意为:有道德的,有才能的。如:贤明、贤德、贤能、贤良、贤惠。《庄子·徐无鬼》:“以财分人之谓贤。”
贤引申指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如:贤弟、贤侄、贤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贤乔梓(尊称人家父子);贤竹林(魏晋间“竹林七贤”有阮籍阮咸叔侄,后用作对他人叔侄的敬称)。
贤也指良、美善,如《玉台新咏》:“东家有贤女。”贤也指有才德之人,如《三国志》:“思贤如渴。”
贤也指尊重、崇尚,如《论语》:“贤贤易色”。《韩非子》:“观其行也,贤其远。”
贤也是一中华姓氏,大都生活于有黄河入鲁第一县之称的东明县。
辟:避的通假字。
地:万物所陈列也,从土也声。元气初分,轻清阳为天,重浊阴为地。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字,也是形声字。地的金文与“隧”同源,会一豕(猪)从高崖坠地之意。小篆改为从土、也声。
地以土生万物,故从土,表示地面、土地。“也”是古“蛇”字,上古时地面草木丛生,蛇虫到处可见,故地从“也”,隶变后楷书写作“地”。
一说“也”指女性生殖器,为玄牝之门,地属坤,坤道成女,玄牝之门,为天地根,故其字从“也”。
“地”字本义是大地,与“天”相对。引申指地面。如《黄帝内经》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
地又引申指地区、场所。用于抽象意义,指所处的位置或环境。又指思想、心理活动的领域。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
《周易》里说:“天地闭,贤人隐!”贤人在乱世当中,他不要名、不要利,不同流合污,对自己的言语、行为都很谨慎,以避免灾难,等待机会。
圣人则不同,圣人无可无不可,不以治乱为隔,孔子不厌世,不出方外,游于世内,正是人之至境。故圣人于世上奔走,是救民之仁。
孔子遇到长沮、桀溺时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不能苟同于这些隐士。天下人各有其道,我不必与他们相为改易,各行其道就行了。
《孟子》记载,陈⼦⽈:“古之君⼦何如则仕?”孟⼦⽈:“所就三,所去三。”孟子提出的“所去三”就有避地、避色、避言的意思。
朱熹曰:“天下无道而隐,若伯夷太公是也。去乱国,适治邦。礼貌衰而去,有违言而后去也。”
竹林七贤之山涛
三国魏帝曹芳正始年间,司马懿与曹爽同为顾命大臣,为争夺朝权开始较量,最后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灭曹爽三族而结束,曹魏政权从此落入司马氏掌控。
之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为巩固手中权力,外伐支持曹魏的军事势力,在朝内则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举国上下,风雨飘摇,朝内朝外,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一场血雨腥风即将来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士人选择避世,隐归山林,追寻个性自由。
他们放荡不羁,蔑视名教礼法,做出种种“伤风败俗”、惊世骇俗的举动,深含对真正毁弃名教的统治者的无声控诉和抗议。
在魏国的山阳县,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七人互为好友,交谊深厚,经常聚会,或饮酒放歌,或赋诗作对,或清谈玄学,纵情山水,肆意酣畅。
东晋初,佛教徒取天竺“竹林精舍”之名,加于“七贤”之上,“竹林七贤”之名由此而来。
其实,“竹林七贤”虽然志趣相投,友情深厚,但言行主张并不完全一致。在政治态度上,他们的分歧最为明显。嵇康、阮籍、刘伶等曾出仕魏国为官,但对专权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
向秀最初隐居不仕,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官至黄门侍郎、散骑常侍。阮咸在晋初曾为散骑侍郎,但被晋武帝司马炎认为好酒虚浮,不被重用。
山涛起先“隐身自晦”,四十岁后出仕,投靠司马师,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成为司马氏政权的高官。
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历仕晋武帝、晋惠帝两朝,在八王之乱中,仍左右逢源,周旋自如,不失其位。
在玄学方面,他们的思想倾向也不尽相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在文学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其诗文主要有两个主题:一是以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隐晦曲折地揭露当朝统治者的罪恶,表达强烈不满。
二是崇尚老庄哲学,在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寻找精神寄托,用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表达对自由社会和洒脱人生的渴望与追求。
司马氏集团一方面擅权妄为,意图篡夺帝位,另一方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又制造舆论,竭力提倡儒家礼法。“竹林七贤”大多数人的避世与不合作态度,极不相容于司马氏,最后必然遭到清算,分崩离析,各散西东。
七人之中,以山涛年龄最大,嵇康、阮籍都是他发现的,向秀也是由他介绍给嵇康和阮籍认识的,因此,山涛实际上是“竹林七贤”的组织者和核心。
山涛早年丧亲,家中贫困,但少年时即有器量,卓尔不群,喜好老庄,常隐居乡里,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能。
山涛的妻子韩氏,与山涛的感情一直非常好。当时山涛还没有出仕,家徒四壁,但韩氏从来没有怨言。
有一天,山涛对她说:“你暂且忍一忍如今的饥寒,我日后定当位列三公。”他望着妻子,笑嘻嘻地说:“只是不知道到时候,你是否做得来三公夫人呢?”
日后山涛果然显贵,但他正派节俭,虽爵同千乘之君,却不养婢妾,俸禄赏赐都散给亲戚故人。
山涛认识嵇康、阮籍二人后,刚一见面就情投意合,好得像一个人似的。韩氏见他们三人像亲兄弟一样,天天粘在一起,觉得他们的交往超出了寻常的友谊之情,于是问山涛怎么回事。
山涛回答说:“眼下能做我朋友的,就只有这两位了。”韩氏听山涛对嵇康二人这么高的评价,激起了好奇心,说:“我也想看看他们,可以吗?”
这一天,嵇康和阮籍又来了,韩氏就劝山涛将两个人留下来住宿,想看看他们究竟怎么样。
然后,韩氏把自己家的墙壁钻穿了,躲在隔壁观察他们,听他们谈话。谁知没看多久,就被他们深深吸引住了,一直看到天亮。
第二天,山涛问起韩氏对二人的印象。韩氏坦直地对丈夫说:“你呀,还经常自夸,但才智情趣比他们差远了。”山涛一听,顿感愧疚,楞在那里。
韩氏见状,笑着说:“不过,以你的见识与气度,和他们交朋友,也还不差。”山涛听后笑着说:“是啊,是啊,他们也总认为我的气度胜过他们啊。”
山涛四十岁时,才踏入仕途,担任河内郡主簿、功曹及上计掾,后被举为孝廉,又被州里征辟为河南从事,山涛为官始终清廉正直。
不久,山涛见司马懿与曹爽相争,厌倦这种明争暗斗的政治角逐,萌生了退隐之心。
一次,山涛与后来官至三公的石鉴共宿,夜里起来,突然想到朝廷里的争斗,不由心烦,用脚踢了一下石鉴,说:“如今都是什么时候了,你还在睡?你知道太傅(司马懿)称病卧床是何用意吗?”
石鉴睡得正香,被扰了瞌睡,有些气恼地回敬说:“丞相多次不上朝,给他个诏书让他回家就是了。”山涛说:“去!石生你不要在马蹄间来往奔走啊。”说完,竟丢弃官符跑了。
过不多久,司马懿果然发动高平陵之变,诛灭了曹爽集团。从此山涛归隐乡里,不再过问世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