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零露
近日亦舒同名小说改编,热剧《我的前半生》各种文刷爆朋友圈,娱乐头条,一部热剧成了社会热点。我虽未追剧,刷了一些深度思考文,看过都建议不看也罢,看了毁三观。虽未追剧,也不经反思自己前半年,成就何在,文章漫与,空叹流年。
七月过去,仔细回想这个月似乎每日浑浑噩噩,如这三伏天被热气包围着。
常常在感叹别人如何保持热情来专注的做一件事情。
本周共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中曾公一段话:“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们都是凡人,包括被称古今圣人孙子、王阳明,半个圣人之称的曾国藩也是凡人,在他们成为被后世人们所称颂的圣人之前,无独有偶,也都同样经历人世间种种磨难,不如意之事,也曾痛苦过、迷茫过。他们懂得反思,不会遇到不顺就指天怨地,了不会自爆自弃。反思自己,做自我检讨,不断自我学习,磨练自己达到自我完善。
可是现实中的我们,往往都是知易行难,道理懂很多,方法也收集了一堆偶尔也会兴冲冲坚持两天,信心满满的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一个月要看四本书,坚持每日更文,坚持每天背单词……中间一段出间停顿和倒退便再难坚持。于是很多下定决心经常和自己走着走着就散了,如偶然经过自己心一片云彩般,轻轻不挥衣袖就走了,徒留一段伤悲于自己,古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还一笑而过对自己说:我只是普通人,但求平淡人生就好,聊以自我安慰。此处对自己:呵呵。
清代大儒曾国藩,后世认为圣贤。他出生小地主家庭,从一介书生通过科举入朝为官司,之后被出将拜相,其实他们并非天才。如柴静在《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序言中写道:并非天才,受尽因厄,回到平实,都经历了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的痛苦转变。也有人讥笑他在思想上无一专长。他思想的横剖面都是通过日记与文章记录下来,没有灵光乍现,立地顿误,每一步都是困而求知,而勉而行,但坚韧之感,就像一把刀不个思索地深深扎入,直没刀柄。这个路径意味着以中人之姿,人人可为。
未经自省的人生没有意义,曾国藩之所以会成为圣贤曾国藩的关健。他除了在精神上的不断自我革新之外,进行反思自己过往,自己个性、脾气、气质修养等,在吃尽苦头一味自以为是蛮干的愤青,变成一个处事练达,懂得人情事故,胸怀天下,气度超然的人,被誉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位精神领袖。
和他同为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一对相爱相殺的好友和同乡。左宗棠少负大志以天下为已任,可是在科举之路却并不顺利。初识时曾贵为朝延二品大员,而左只是师爷,曾国藩赏识其才华在湖南筹建湘军之季,邀左做自己助手,没想到被拒绝。左傲慢认为资质普通的曾国藩只是科举运气较好,自已才能比曾高百倍,不原意做曾的幕僚。在曾人生最痛苦的时期之一,在湘军无实权举步维坚,父亲去世,曾便借机将军务交由他处理,回家奔丧,目的想向皇帝理解到他的难处。左做为朋友不但不安慰曾,还在公开场合批评曾国藩一无事处。
可是曾依然惜其才华,视他为友,反思自己“天赋之性”,重视并极力推崇左。做为一个以识人为名曾应该相信,左宗棠虽然脾气不好,军事才华不是真吹出来,可以力挽狂澜而大败太平军。因此在左因其傲慢看不起胸无点墨的武官,总兵也同样看不起左的师爷身份,两人在大吵之后据说还大大出手。而被当时总兵将他这个师爷告上了朝延,一个师爷敢打二品大员犯上之罪了。此时曾国藩为左的事情全力以赴找关系,还在皇帝面前极力的保荐左,皇帝命左做曾的助手,处理湖南军务。
曾国藩秉着立人、达人的用人原则,为左提供独当一面的机会,保举和推荐被授予正三品官职,为他谋取更大的发挥空间,使左从师爷真正巡抚朝延大员。曾对左一路提携到最后还是面临友情的背判,当左的地位开始与曾相等之后,对曾调度越来不服从,对信件也拒不回复,还找机会参奏曾,可谓是恩将仇报。共读这一节时候让人觉得很气愤,左在军事不愧为盖时之豪杰。可是在做人的气度却比曾差了不是一点点。如王维诗: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如果没有曾的赏识和提拔,左纵有盖世才华无人识得又如何。对于左的攻击,曾国藩采取达观淡然的态度,自嘲自己:口笨心拙骂不过左,还要求家人也不要回击,要求他们尽量和左搞好关系。在日后合作中依然以天下为已任给予左极大帮助,终于让左感动了解这位老朋友才是真正的以天下为已任,早已看破功名,之前自己执着于“争功”伤害朋友,当曾离世后,左才感悟到曾的确强于自己,写下了: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的挽联。还曾过世后对其家人尽力照顾,也算是不负和自己较量一生的老友。
对于自己一生的功业,曾国藩也时常反思。他遵循圣人之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可是面对开始日趋衰败的晚清,西方列强的武力逼迫,内有天平天国反抗,让整个清帝国处于内忧外患,加之清廷的昏聩无能,让为清王朝劳心劳力、鞠躬尽瘁、舍命报国的曾国藩心里不免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无奈。一生背负了太多,建立军队、指挥战斗、冶理地方,除了维护家国社会秩序,重建处于国难中的世道人心,以自我修身齐家,冶国平天下为已任。面对江河日下的清王朝,自觉无力回天的曾国藩开始深信天命。
不管在任何时代,面对现在觉得无力时候都开始唯心主义,不得不去相信一切都是命运。曾国藩在读《易经》对待古人智慧总结: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当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当尽心从之,此谓知命。无不透露曾的谦虚谨慎,自强不息的达观人生态度。
曾国藩如何自省完善自己,都表现在“细节“之中。他每日写日记,回忆自己一天的言行,发现有不符合圣人要求,便记录下来,深刻反省自己。让自己一天保持在战斗状态,一刻不曾懈怠,通过对自己极其严苛要求进行自我修行和完善。读到此处方知道虽同普通人,可是人与人之间差距便是这样“细节”中产生。人若非一翻锥刺股的努力,那得脱胎换骨。
本书作者张宏杰在自序中写道:曾国藩的主要意义证明了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高度。对于中国的文化来说,曾国藩的更大意义是他展现的“中国式力量。”而作者写这本书,却是致力于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中温暖的一面。
而我认为张宏杰此书对曾国藩一生正面和侧面的剖析,也让我感悟通过每日自省,让自己不断完善,也是人生一种反思之美。可时时警醒,勉励自己,保持学习,不求成为圣贤人,但求修得豁达、包容心,不求日精进,每天进步一点点至少保持不退步。